打印页面

首页 > 娄底新闻科教文卫 浅谈曾国藩寒素家风的生成逻辑传承机制与当代借鉴

浅谈曾国藩寒素家风的生成逻辑传承机制与当代借鉴

在晚清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一品宰相”曾国藩特有的“寒素家风”,是其修齐治平思想的核心体现与成功实践。这一家风体系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以“勤、俭、廉、敬、恒、谦”为核心内涵,通过家书训谕、家规约束与率先垂范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不仅造就了曾氏“代有才人”的家族奇迹,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该家风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与实践成效,着重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培育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的实践借鉴,及其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生成逻辑

勤劳朴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苦习劳也是古人教育子女的圭臬,家乡先贤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人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官至一品,位极人臣。饶是如此,他也没有骄奢淫逸、尽享荣华,反而自奉清苦,自守清廉,寒素家风代代相传。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能否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家族能否持盈保泰、长盛不衰,关键是“勤俭”与否。“勤俭”二字是曾家牢不可破的家规和至高无上的遵循。曾国藩说,“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他说,“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他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他还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曾国藩对勤俭如此执着,对寒素家风如此看重,原因到底是什么?个人认为,其寒素家风的形成,是晚清社会危机、地域文化、家族传统与曾国藩个人自觉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时代危机振衰起敝

面对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深感吏治腐败是社会危机的根源。他在致友人的书信中痛陈:“今日局势,若不从吏治人心上痛下功夫,涤肠荡胃,断无挽回之理。”(《复彭丽生书》)这种深刻的忧患意识,促使他将家风建设视为挽救世风的重要手段。在《笔记二十七则·俭》中,他明确指出:“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咸丰八年,三河惨败,曾国藩提出力挽狂澜、振兴家族的若干举措,其中一条就是“实行勤俭二字”。他认为:“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二)对湖湘文化总结升华

湖湘文化的务实精神与崇尚勤俭的主张由来已久,其“崇实黜华”的特质在曾国藩之前已形成深远源流。这一传统始于北宋周敦颐,他将“诚”立为根本(《通书》),奠定了真实无妄的哲学基石。至明末清初,王夫之不仅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尚书引义》),更将勤俭提升至修身高度,主张“俭者,勤之益也”(《俟解》),强调俭朴是勤勉的必然结果,能滋养德行、积累事功。这一由“心性崇实”到“力行勤俭”的框架体系,为后世湖湘士人的经世致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到了曾国藩,更是将其总结升华、发扬光大。他教导子弟:“读书须是体贴在自己身上,将来适用,方为实学。”(《家书·谕纪泽》)这种强调知行合一的地域文化特质,为其家风注入了鲜明的实践品格。他提出的“扎硬寨,打死仗”“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倔强务实作风,即是这种精神在家风之外的延伸。

《曾国藩家训》较好地还原了这种崇实尚俭、朴拙坚劲的文化主张。如《家书·谕纪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三)对家族传统自觉承续

曾国藩始终谨守祖父星冈公制定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训,多次在家书中强调:“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家书·致诸弟》)他不仅传承这一传统,更将其发展为完整的治家体系,叮嘱家人:“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怠忽。”(《家书·谕纪泽纪鸿》)

二、核心内涵

曾国藩寒素家风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以《大学》“三纲”“八目”为根本,以家庭生活为根源,构建起一个体系周延、层次分明、相互支撑、自带光环的价值体系。

(一)勤勉为道

曾国藩将"勤"提升到家族存续的高度,提出:“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八本家训》)。在给子弟的信中详细阐释:“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家书·谕纪泽》)他本人的“日课十二条”即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践行,其内容包括“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深刻指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家书·致沅弟季弟》)

(二)俭朴为德

在物质层面,曾国藩规定:“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家书·谕纪泽》)在精神层面,他认为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一再告诫家人要“求缺惜福”。他撰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他洞察到"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的人性规律,因此力主防微杜渐。其自奉之俭,从“每餐仅荤菜一味”的饮食习惯到办公与居家的简陋陈设,无不极致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三)廉洁为本

对于曾国藩来说,“廉”是“勤”与“俭”在权力面前的终极考验,是其立身朝堂、取信于人的根本。他曾在给诸弟的信中立下重誓:“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家书·致诸弟》)这一誓言成为其家族不可逾越的廉洁底线,也是一种彻底清醒的财富观,旨在让后代依靠自身能力立足,而非坐享其成。在临终所立“四条遗训”中,将“慎独则心安”置于首位,认为廉洁的最高境界是求得内心安宁,是内化于心的自觉,强调在无人监督时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品格。

(四)修身为要

在曾国藩的思想体系中,“敬、恒、谦”是其修身做人为官的三维支撑,且三者环环相扣,共同塑造了曾氏家风“清正、勤勉、低调”的鲜明特质,是其家族长盛不衰的核心密码。其中,“敬”是根基。“敬字惟‘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三语最为切当”(《日记》),即待人接物无论高低,皆持恭敬之心。于家教,要求子女持身端正,形成严谨家风;于为官,则是临事谨慎,对权职心存敬畏。“恒”是动力。“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家书·谕纪泽》),他自述“余临摹字帖,数十载无间”,以自身为范,教导子弟勤勉不懈、坚韧不拔。“谦”是保障。“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家书·致澄弟沅弟季弟》),功成名就之时,将其书房命名为“求阙斋”,意在戒除骄矜、趋吉避凶、持盈保泰,常念不足。

三、传承机制

曾国藩寒素家风的传承,建立在家书训谕、家规约束和率先垂范三位一体的机制上。

(一)家书训谕

现存曾国藩上千封家书构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体系。他对子弟的具体要求细致入微,从读书方法到处世原则,形成了系统的教育内容。在前述《谕纪鸿》一信中明确提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一育人目标的设定,奠定了寒素家风的价值基调。

(二)家规约束

著名的“八本”家训体系化地规定了各个方面的基本准则,其中“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等条款,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行为规范。承自祖辈的“八字”家规则将抽象价值融入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了颇具刚性的制度约束。

(三)率先垂范

曾国藩始终践行“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在军中,他“选将以书生、山农为主”,取其朴拙;理政时,他“治饷以清晰为要”,杜绝贪墨。其女曾纪芬在《崇德老人自订年谱》中记载,姐妹们的嫁妆“不过二百金”,且均需承担家务。这种严格的自我要求,使其家训具有无可辩驳的引领性与感染力。

四、历史成效

曾国藩寒素家风的实践,在家族和社会层面均收到了巨大成效。这些成效,一方面体现在家族人才培养形成井喷效应,造就了曾氏家族持续的人才涌现。其子曾纪泽秉承勤学精神,成为晚清杰出外交家,在伊犁谈判中成功捍卫国家权益。另一个儿子曾纪鸿专注数学研究,著有《对数详解》。后世曾宝荪、曾约农等均在教育领域卓有建树。这种“君子之泽,五世未斩”的现象,验证了家风传承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的道德示范上。在奢靡成风的晚清社会,曾国藩家族的寒素传家、清廉自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家书被士林争相传抄,成为道德教育的范本。他提出的“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原才》)的观点,体现了其通过家风影响世风的内心追求。

五、当代借鉴

曾国藩寒素家风的一系列理念、思想、制度、规范,对当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一)对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曾国藩“不靠做官发财”的立誓,为党员干部划清了公权与私利的界限;其“勤以立业、俭以养德”的实践,与艰苦奋斗优良传统高度契合;“慎独则心安”的修身要求,为党性修养提供了具体路径。

(二)对正确价值观培育的借鉴

“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的育人观,为纠正教育功利化倾向提供了传统智慧;惜衣惜食的节俭理念,与绿色低碳的现代生活理念相契合;注重习劳的家风,对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三)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习传承传播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曾国藩将儒家义理转化为具体家规的实践,展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路径;其言传身教并重的传承方法,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有效规律;家书、家规、身教相结合的传承体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益的文化支撑。(胡志泽)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news/kjww/202511/7458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