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娄底新闻社会新闻 他为千年梯田“留住”老种子
他为千年梯田“留住”老种子
10月16日,有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称的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云雾缭绕,大如盆、小如碟、长如带、弯如月的层层梯田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宛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
43岁的罗忠林早早起了床,驾车来到3公里之外的紫鹊界农耕研学营地,这里有他专门用来存放紫鹊界老种子的贮藏室,今年经他精心培育的1000余斤种子就贮藏在这里。
打开贮藏室,他小心翼翼地将“烟笼紫”“远山黛”“云谷红”“月山白”“照夜白”等各种颜色的种子取了出来,打开天平秤称好,一一装入特制容器贴好标签。罗忠林作为新化县紫鹊有礼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即将前往天津参加今年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用烟笼紫稻种种的稻子,产量怎么样?”做完参加交易会的准备工作,罗忠林来到合作社社员东溪村胡家湾组罗志如家,抓起一把今年新打的谷子,闻到了稻谷特有的清香。
“产量比以前高多了,亩产有800多斤。”罗志如70多岁的老母亲谭竹娥在一旁介绍,前几天吃了几餐用新稻谷煮出来的米饭,感觉比以前更香、更糯,甜味也稍有增加。
看到辛苦精心培育出来的老种子产量提高,口感更好,罗忠林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
“这些设法保留并精心培育出来的老种子,是我的命根子,是紫鹊界梯田的命根子,同时也是数千年来本地居民赖以生存的根和魂。”在罗忠林简朴的家中,他讲起为什么要留住老种子的往事,无限感慨。
罗忠林在紫鹊界土生土长,从小在这里学习、生活。2005年,他从室内设计与装饰专业毕业,并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全国知名装饰公司苏州金螳螂录用。“我做事比较认真,在北上广深的装饰公司干了近10年,深得领导信任,收入也不错。但一桩极为偶然的小事让我与老种子结了缘。”
2013年国庆节,罗忠林从深圳回来参加小舅子婚礼。一次到邻村一远房亲戚家串门,意外吃到了一种叫“宛年红”老种子稻米煮出来的米饭,香、软、糯、甜,余味悠长,他自己也没想到这片让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还有这么好的稻米。此后,这种美好的感觉就深深地印在他的骨子里,久久难忘。“那种米饭是我呷过的最好呷的米饭。”回忆起那碗米饭,罗忠林忍不住咂了咂嘴。
“‘宛年红’是祖辈留下来的老种子,本来想今年也留个10来斤做种子的,没想到收割前雨多,结果没有留成,以后我们再也吃不到这种米饭了。”2014年年底回来过年,罗忠林又去那个远房亲戚家,聊起那碗米饭的事情,听到“宛年红”种子没了,罗忠林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一定要把我们紫鹊界梯田的老种子留下来,传下去。”思虑几天后,罗忠林做出了一个令他家人非常不解的决定,辞掉大城市的工作,回家种田。
走访、咨询、拉家常……为了收集到更多还在这里种植的各种老稻种,罗忠林走遍了紫鹊界5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和大部分人家。
几个月下来,他先后收集到了十几个老稻种。但因为产量低,收入少,300斤左右的亩产,居民都不愿意种。
罗忠林在向农业专家及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请教中了解到,只要种子培育得好,产量是可以提高的。
浸种、育秧、插田、孕穗、授粉……为了培育好收集到的每一个稻种,罗忠林严格按照生态、有机标准将老种子进行精心培育,生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而影响到稻种的质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罗忠林的用心培育下,老种子的品质越来越好,试种后产量也越来越高,最高亩产800多斤。
因为这些老种子过去都是本地居民千百年来心手相传下来的,没有规范统一的名称。罗忠林又根据各稻种的特点,为它们都取了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如“烟笼紫”“远山黛”“云谷红”“月山白”“照夜白”等。
为将这些稻种留下来并在紫鹊界梯田世代永久耕种下去。罗忠林在县及镇、村支持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培育出来的稻种免费发放给社员种植,并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收成后全部按照远高于市场一倍的价格统一回收,之后再加工成小包装的精米,再配上印有“紫鹊界贡米”的精致包装销售出去。因为大米口感软、糯、香、甜,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我们这里产的稻米主要是针对中高档消费者,白米每斤16块钱,红米、黑米、紫米每斤20块钱以上。”合作社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加盟专业合作社的村民有153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既留住了千年梯田的老种子,又为地方百姓增加了收入。感觉成就感满满。”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满山满坡的梯田,罗忠林对自己精心培育出来的老种子在明天农产品交易会上的表现充满信心。(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颖 谭小斌 李建东 通讯员 袁倩)
责任编辑:刘芬风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news/loudi/202510/7449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