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娄底新闻娄底经济 钢电交响起宏图——娄底“三钢三电”产业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钢电交响起宏图——娄底“三钢三电”产业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在湘中大地的工业园区里,涟钢智能车间的传感器实时捕捉着逾2000个工艺参数,湖南宏旺的硅钢卷材正源源不断下线,三电金属实业的电机生产线高速运转……从“十里钢城”到“材料谷”,娄底以“三钢三电”产业为支柱,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方向领航:锚定高端赛道谋突破

娄底“三钢三电”产业的崛起,始于精准的方向定位。

娄底因钢而生、因钢而兴,素有“十里钢城”之称。这里有“诞生湖南第一炉铁水、第一支棒材、第一卷板材”的闪亮光环,但也日渐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下行压力较大、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突出等困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举全市之力将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作为“一号工程”,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1200万吨粗钢向硅钢、汽车用钢、高强钢“三钢”方向精准延链,同时依托钢铁优势培育电机、变压器、家电“三电”产业生态。

在“三钢”领域,各细分赛道均确立了领先目标。2023年,湖南宏旺年产96万吨高牌号硅钢项目投产,填补湖南省取向硅钢空白;涟钢冷轧硅钢项目一期实现0.18毫米高磁感取向硅钢量产,技术指标跻身国内前三强。涟钢生产的0.2毫米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电磁性能提升30%,为比亚迪、理想等新能源车企提供核心材料支撑。目前,娄底硅钢年产能突破300万吨,在全国排名第四,形成了从450万吨基板到全流程硅钢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汽车用钢板块由VAMA主导,产品覆盖大众、奔驰等超100款车型,可满足国内乘用车白车身90%的零部件需求,其轻量化技术使车身减重20%,助力新能源汽车续航提升,产品直供特斯拉、蔚来等头部车企。高强钢板块更是建成亚洲规模领先的生产基地,1300兆帕级产品抗拉强度较普通钢材提升3倍,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0%。

“三电”产业则紧扣“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家电升级市场”双主线,重点发展高效电机、高能效变压器和智能家电配件,形成与“三钢”产业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这种清晰的方向定位,让娄底产业发展始终沿着高质量轨道前行。

链群协同:全产业链韧性凸显

走进娄底经开区,“钢电融合”的产业生态随处可见:涟钢的硅钢卷材运抵湖南金磁新材料,经冲压制成电机铁芯;大美智造的电机外壳与中南大学联合研发的矿用智能电机配套;涟钢电磁材料的超薄取向硅钢,直接供应星源电气等企业生产特高压变压器。这种上下游紧密联动的场景,正是娄底产业链完整性的生动写照。

“三钢”产业链已实现从基础材料到高端制品的全链条覆盖。上游有涟钢的原料保障,中游聚集了湖南宏旺等加工企业,下游则延伸至钢模板、汽车零部件等应用领域。涟钢研发出“刚柔并济”复合材料,与三一重工联合推出国内首台套超高强轻量化电动重卡,经百万公里路测开启商用车电动化新纪元。2024年底开工的新质特种钢深加工与低碳车轮制造项目,更让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向终端市场再延伸。58项重点产品全面替代进口,远销逾6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于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超100个“超级工程”。

“三电”产业链则构建起垂直整合的产业闭环。总投资20亿元的三电金属实业数智化工厂,实现从硅钢加工到电机整机的全流程生产,一期已形成6万吨高牌号硅钢电机铁芯产能。变压器产业集群汇聚乐立宝、佛变智友等企业,涟钢0.23毫米超薄取向硅钢使其产品空载损耗降低40%,成功应用于国家电网特高压项目。家电配套领域更吸引香港捷诚、深圳蓝科星等项目落地,形成充电器、SMT主板等关键部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2024年,“材料谷”集聚规上企业509家,实现营收1841.4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的82.3%,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环境赋能:服务型生态持续优化

“企业是二产业,政府是三产业,干的就是服务业。”这句在娄底政府部门流传的理念,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生动注脚。从政策保障到要素供给,从政务服务到创新支撑,全方位的环境赋能让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保障为产业发展托底。省级层面出台《支持娄底市先进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市级层面颁布《娄底市促进先进材料产业发展若干规定》,2024年更针对性出台《支持“三电”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用地、租赁、物流等十个方面给予精准支持。市委主要领导每月主持“三电”产业专班会议,及时解决产业链难题,形成“高位推动、专班调度、基金护航”的工作机制。

要素成本的精准控制增强产业竞争力。娄底通过推进“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下调天然气配气价格、实施企业用水价格优惠等措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双峰经开区等园区通过完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人才公寓等配套,提供一站式服务,增强产业集聚吸引力。

创新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注入发展动能。娄底与中南大学共建“三电”产业联合创新研究中心,三十余名顶尖专家组成科研团队攻克技术瓶颈;同时打通融资担保、专项基金等渠道,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在项目建设、采购仓储等关键环节提供金融支持,2024年成功签约“三电”项目73个,总金额达279亿元。

创新驱动:内生动力铸就核心优势

科技创新是“三钢三电”激发内生动力的核心密码。全市已建成201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4个国家级平台,硅钢检测与研发中心、三电产业联合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相继投用,形成“企业主体、高校支撑、市场导向”的创新生态。

龙头企业引领突破。涟钢“智慧炼钢”系统通过逾2000个传感器实时优化参数,吨钢能耗下降18%,碳排放低于行业均值15%;VAMA二号镀锌线采用AI视觉检测,缺陷识别准确率达99.9%,实现从“吨钢计价”到“按片定制”的跨越。涟钢电磁材料投资89.7亿元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硅钢基地,0.20毫米薄规格硅钢已向逾50家新能源车企批量供货。

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迸发。湖南金磁电机铁芯月订单达到1000万元,初源新材突破感光干膜“卡脖子”技术,文昌新材攻克汽车部件轻量化难题,56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企业晋级国家级“小巨人”。这些创新成果,源于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娄底通过“人才政策36条”吸引顶尖专家,与中南大学共建“三电”产业联合创新研究中心,组成科研团队攻克技术瓶颈。2024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愈发清晰。

钢花璀璨映初心,电韵铿锵启新程。如今的娄底,“三钢鼎立”筑牢根基,“三电齐发”拓展空间,“钢电融合”跨越发展,在多重优势驱动下,正从千亿级产业集群向三千亿级“材料谷”迈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南实践奋力书写着湘中答卷。(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武雄 罗宗

一审:谭洲伟 

二审:王星

三审:刘辉煌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news/economicnews/202510/744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