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湖南新闻 好评中国丨帛书归乡,从跨洋回国到在湘“落户”
好评中国丨帛书归乡,从跨洋回国到在湘“落户”
文/邹耀宸
若将数月前战国帛书抵达首都机场比作一场盛大的“国家团圆”,那么2025年10月13日,它们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馆,则标志着其生命旅程开启了一段更为深厚的“文化扎根”。漂泊海外七十九载的游子,在回到祖国怀抱后,终于沿着历史的脉络,回到了故事开始的地方——湖南长沙。
这“最后一公里”的回归,为帛书的身份赋予了新的维度。它不仅是凝聚民族情感的“国家宝藏”,更成功地在属于自己的湖湘文化土壤中,生长为一个可呼吸、可感知的“地方印记”。首都机场的迎接,赋予了它国家的名分;而湘博的接纳,则让它重归更为具体的乡土,使其在国家叙事的大框架之外,更添一份深厚的地域文化底气。在这里,《五行令》与《攻守占》不仅是宏观叙事的崇高符号,更是可以与马王堆帛书对话、与里耶秦简互证、与这片土地上所有考古发现共同构建南方文明史的一块“关键拼图”。
落户湖南,意味着研究的深化。在国家层面,文物的回归是征程的圆满落幕;但在湖南,在湖南省博物馆,这恰恰是学术研究与价值挖掘的崭新开篇。作为国内研究楚文化、汉代考古的重镇,湘博的学者们将能更便捷、更深入地对这批帛书进行科技检测、文字释读与内涵阐释。我们可以期待,帛书中深奥的“五行”思想,或将为我们理解湖南历史上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提供新线索;其“攻占”谋略,也可能与这片土地上曾上演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相互映照。文明的密码,需要在它生成的特定语境中,才能被更精准地破译。
落户湖南,更意味着生命的活化。从此,帛书将与每年数以百万计走进湘博的观众面对面。它可能化身为展厅里一个引人入胜的独立单元,也可能成为中小学生研学课堂上的生动教材,其神秘纹样也可能创意衍生为一件件充满湖湘韵味的文创产品。从安静的研究对象,转变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有机部分,这才是文物“活起来”的真正体现。它的根,将透过博物馆,扎进湖南的社会生活,扎进公众的知识体系,扎进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里。
从“回国”到“入湘”,我们见证了一件文物从“国家叙事”到“地方滋养”的完整回归路径。这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归途,更是一场文化意义上的深潜。它告诉我们,国宝的归家礼成,并非故事的终结,而是让其深厚底蕴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滋养一方水土文明自信的起点。接下来,便是静待帛书在三湘的时空里,如何与古老的楚地风华共振,与一个活力迸发的现代湖南共同书写新的传奇。
一审:谭洲伟
二审:王星
三审:刘辉煌
来源:新湘潭客户端
责任编辑:谭洲伟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zhnews/hunan/202510/744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