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春娄底人物 资水泅墨见禅心 ——李娟工笔画的传统嬗变与精神探索
资水泅墨见禅心 ——李娟工笔画的传统嬗变与精神探索
画家 李娟
在当代中国工笔画这条蜿蜒的长河里,李娟的创作就像深山幽谷中冒出的一股清泉,既连着千年传统“格物致知”的精微血脉,又为它注入了现代心灵的深邃哲思。资江水孕育的这位湖湘画家,从中央美院苏百钧教授“闳约逸致”的美学箴言,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洗礼,她于工笔的严谨法度与写意的自由心性之间,辟出一条连通古今的精神秘径。她的创作既是谢赫“六法”的当代表达,也是宗炳“澄怀味象”的丹青实践,在当代工笔画繁杂的图景中,她造就一方东方根性与生命思考的美学桃源。
工笔画《小憩》(80×60cm)
一、工写异质解构千年笔墨藩篱
李娟的工笔画一开始就是虔诚的临摹,但绝不是技法上的死抠,她的《那些记忆》《心安处》《微风拂过》这些作品,画面上有着惊人解构胆量的“借古开今”,既有泼墨的豪放、肆意,又有狂草和工笔的细致、入微,组合在一起便是在画面上的结构中完成异质同构,《禅影归》是她以湘中民居的肌理,在传统山水的背景底色上,几乎像是“破坏”般地“掏”掉一块洞口,于是那座房屋便不再“直上青云”,而横斜无序,是她对偶然性的接受并转化为了必然性的视觉呈现,暗合了禅宗“随缘任运”的智慧。正如庄子说的:“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将偶然变为必然,工笔画形式语言冲破樊笼的无限可能。《微风拂过》泼墨如夜幕铺底,刻意留白的“负空间”,工笔笔触描绘船只、石拱桥、亭台楼阁的玲珑剪影,工笔与写意两种极端艺术语言在画内冲突交汇,产生奇妙的视觉悖论,江南实景与时光虚境在此交汇,正如画家所言“工写结合亦实亦虚的场景,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情绪的最佳承载者”,这已不是简单的物象再现,而是心灵的投射,是《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丹青回响。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说:“李娟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的‘工写结合的异质同构’就是‘孵化着新的审美智慧与新的艺术语言的新气象’,也是当代工笔画家‘用开放性的视觉表象来对抗传统既有的模式’的一种大胆尝试。”
工笔画《秋天的回忆》(140×232cm)
二、泼彩禅境开启精神远征的哲思之门
进入“中年变法”,李娟的创作开始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她的“禅意”系列一出来就是一种从技法上的融合转向了纯粹的写意精神远征和哲学自觉的起点,《天地有禅意,山水在心间》这幅泼彩恣意挥洒,红黑混杂,山形似有若无地从太古鸿蒙中浮现,中间一小佛门点,仿佛是通向禅境的一扇隐喻之门,她说自己画画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把以前打草稿的图全部丢掉,任由颜料胡乱地晕开流淌,此时似乎不再是她在画,而是造物之手在作画,这种主动投身于“无我”之中,期盼“自然天成”之果的主动,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哲学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到《春江水嗳》《如是》系列时,泼彩已“从心所欲不逾矩”,近处笔意绘水波“实”境,远处则混沌“虚”空,一抹红霞似桥接通,将水天化成禅境。画题“归”字双关,既是自然山水里的诗意栖居,又是生命本源的回归,这正是艺术家以艺术来“修行”的生命体验,入选“新时代·新意象全国山水画双年展”,其直击艺术本质的精神探寻的意义得到认可,苏百钧教授点评其泼彩“黑红色块的强烈对比,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以及对人生宇宙的思索”和“学习传统绘画的‘意境’,给画作增加‘味道’”。
工笔画《秋后》(96×180cm)
三、“闳约逸致”筑基学术变法的内在勇气
李娟敢于变法图新,因为她明白艺术是什么,她在自述《漂》中痛斥舒适区的毒害:“锋芒、棱角一点点钝化,人就慢慢容易向自己妥协——这大概是对生活的幸事,但对艺术来说却是大灾。”这是存在主义者的自省。2017年,李娟离开湖南到北京,去中国艺术研究院跟苏百钧老师学画,老师送了她四个字:“闳约逸致”。这四个字就是李娟涅槃重生的灯塔。“闳”胸襟宽广,气象万千;“约”法度严谨,收放自如;“逸”心境高远,无拘无束;“致”技巧纯熟,浑然天成。苏教授非常赞赏李娟“空杯心态”的治学精神,先放下自己曾经所学,再静下心来,从头开始,学传统工笔的体系,然后再与自己的当代经验对话,才真正打通了自己的思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李娟在作品《清幽》中就闪闪发光,既传承宋人花鸟“格物精微”的构图秩序和空间结构,又借鉴元明文人画的空灵之意境和萧散之意趣,体现出“闳约逸致”的古典美学理想,因此荣获“品真格物”全国青年工笔画优秀奖。
工笔画《风雨》(33×43cm)
四、平面秩序的诗性转化熔铸东西方视觉智慧
李娟独特的艺术语言,像一束光,在她的作品中绽放着异彩。她的《觅》《寻》《1490》等作品,使用宋人册页的表现手法,精心雕琢翎毛飞舞的身姿,而背景却用大写意泼出淋漓的墨迹,工致的“实”与疏放的“虚”,构成戏剧性的张力。《觅》入选全国花鸟画作品展。《清幽》的枝叶穿插布阵,平面构成式的装饰趣味同笔墨浓淡“退晕”所透露出来的深远关系并存,这样一种对“二维平面与三维深度”的关系调和,与西方形式主义领域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所推崇的“有意义形式”之理念遥相呼应。《秋天的回忆》《姑苏城外》等作品对比鲜明,最终却还是被严谨的几何分割与色彩构成统一到有秩序平面装饰美的画面之中去了,很直观地就被归入了德国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所界定过的所谓“古典性的平面美”的概念中去。《秋天的回忆》入选全国工笔画双年展。她的《福门》则用中国结的铁门构图,灯笼、小狗、兰花等日常烟火被巧妙地平面化处理,琐碎日常顷刻间升华为质朴隽永的诗意,便是化“俗”为“雅”、点“铁”成“金”的艺术转化力,暗合了潘天寿“常”与“变”之道,也印证了陈孟昕会长所言——“把客观生活情境升华为工笔画新图式”,在陈会长看来,这种探索“用文化自信去适应时代要求”,就是工笔画“延续传统与当代艺术对接”的一条路径。
工笔画《姑苏城外》(160×232cm)
五、静谧美学烛照喧嚣时代的生命本真
在当下的艺术语境里,创作者们纷逐喧嚣,纷逐奇观,纷逐解构,李娟却执着于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静谧与单纯的境界美”,就显得弥足珍贵!很多画家都在追求西方那种“怪力乱神”的视觉效果,而她却一直坚守着传统材质和工笔精神的内敛沉静,在《风雨》《安心处》《平日》中,那些器物在岁月的磨砺之下,透出古玉般温润静穆的光芒。《小憩》《秋后》《梧桐花开》中“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单素而雅”的精神也与此遥相呼应。在《梦回大唐》里,少女清澈无瑕就像校园里那一片未受污染的纯净之光,这种审美境界,正是苏轼所倡导的“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是繁华落尽后的生命本真与纯粹。她的“单纯”不是简陋,而是《庄子·山木》所言的最高境界——“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李娟泼彩系列作品中那混沌的墨色里,蕴藏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量禅机,花鸟画里平凡的一枝一叶之中,蕴含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天地生机。都是用最干净的视觉来传达最深沉的生命意境,是石涛“一画论”里“一画之法,乃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最好注解。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孟昕提出“思想性精神性”——他在批评工笔画的时候告诫工笔画不要陷入“过度制作化”和“情感弱化”。李娟作品里呈现的“未被污染的澄明之光”就是用“生命体验和真情实感”对抗异化的最好证据。她的作品就像苏百钧希望的“沉静的心态,独特的目光”所呈现出的“单纯”。
工笔画《1490》(90×90cm)
六、无界之工铸就时代精神象征
李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女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娄底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授。在自己一路作画的脚印里,像一个很奇妙的中国当代工笔画发展的横截面——由传统入,以传统打基础,由工笔到写意求脱变,再由写意到无限的融通。它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法的变化和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在于给古老的画种注入了新的哲学精神。湘中民居的记忆、混沌的墨色禅意山水、平面的都市人世间众,都是她自己的精神地图,她的心史。在她的笔下,视觉的“境界”被塑造出来,也是观照她内心和修心养性的一种“法器”。
工笔画《闲庭絮》(60×60cm)
正如陈孟昕会长所说:“当代工笔画是当下最有时代活力的传统艺术当中最有博大人文情怀和世界文化张力的一种存在”。苏百钧教授对她的“不断超越前辈和自己”的评价也道出李娟艺术最根本的“底色”。她把湘中当泥土,把禅当穹顶,把都市当棱镜,于“闳约逸致”的学术纲要下,织起一张精神之网,通向生命之河与千年文脉的方向。观众在李娟作品《天地有禅意 山水在心间》前站定,那片墨色山水轮廓不再只是视觉上的感受,而成为陈孟昕会长所说的“传统当代意义”的灯塔,点亮一条工笔艺术回归内心的道路,也指向了中华儿女在世界文化中留下的“无界”美学符号。“禅像羚羊挂角一样,没有踪迹可寻,只能自己去体会,心中有禅,时刻都是禅”。这是一场从眼睛看到终点的心灵感悟之旅,这也是李娟工笔画艺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也是它在中国工笔画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精神归宿与哲学境界时发出的光华。(李黾)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胡霞峰
文章来源:http://www.ldnews.cn/qingchunloudi/rw/202507/7415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