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合人大之友 娄底市:以监督之为助力政府投资项目提质增效
娄底市:以监督之为助力政府投资项目提质增效
(3月20日,娄底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2025年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草案的报告。)
近年来,娄底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各环节、各要素监督方式,不断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的实践创新,以人大之为助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落实落地、提质增效。
强化制度保障
早在2017年娄底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就出台《关于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市本级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和年度计划调整方案”的常态化报告机制。2018年4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首次听取和审议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情况的报告。此后,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目标,聚焦上年度政府投资计划执行、年度计划编制两张清单,围绕保障类、统筹类、争取类三类投资项目,审议年度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经过多年监督实践,逐步建立“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跟踪、半年一汇报、一年一审议”的监督模式,构建“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推进、代表参与”的监管责任体系,实施由市发改委、财政局按月报送项目进展和资金拨付情况,市审计局按季度报送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情况,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按季度协同监督项目实施情况,依托市人大各专业代表小组、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联动监督方式。
敢于动真碰硬
针对项目管理中“重实施、轻前期”“资金等项目”“项目开工率低”等现象,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项目谋划、审查、实施三个阶段,加强执行管理和全程监督,推动政府投资计划编制科学规范,助力项目建设提质加速,保障政府债务风险有效管控。
为成熟项目亮“绿灯”。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提前参与重大项目谋划阶段,通过组织专业市人大代表小组成员、投资评审专家,围绕项目合法性、合规性指标进行初审,强化要素服务保障,助力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为前期成熟度高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有力推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娄底医院、梅山灌区工程、城发青年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重大民生改善、基础设施项目,实际投资远超年度投资计划。
对问题项目亮“红灯”。针对不符合国土空间和生态保护等规划条件、土地要素保障和资金来源未明确、未开展前期绩效评估或评估后不予支持、不在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重复建设投资的项目则及时亮“红灯”叫停,对多年纳入资金自主平衡等虚列项目进行压减,对重复纳入的公安、纪检监察系统项目进行打包整合。今年通过“零基预算”改革跟踪监督,同比压减政府投资项目数量25个、规模25.38亿元,确保有限财力集中用在“刀刃”上。
给滞后项目亮“黄灯”。针对未能按照计划及时开工完工、在建但进度较慢的“卡壳”项目亮“黄灯”预警,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实地察看、专题调研、召开要素保障协调会,厘清原因,靠前服务,跟踪督导,加快施工步伐,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有效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率、资金支付使用率逐年提升。
(2024年10月22日,娄底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实地调研梅山灌区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并在新化县天门乡召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座谈会。)
持续跟踪问效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着力构建“议前调研—会议审议—审议意见交办—督办反馈”闭环监督机制,切实做好监督的“后半篇”文章。持续完善督办机制,对每年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报告,以“审议意见+问题清单”形式当面交办市人民政府。审议意见充分吸纳调研成果和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意见,问题清单条目式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在常规监督的基础上,每年遴选一批社会关注度高、资金投入量大的项目作为年度跟踪监督重点项目,看规划执行、看功能定位、看要素保障、看时序进度、看工程质量、看程序规范、看民情民意、看项目绩效等,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进行一次“回头看”和再监督,全面评估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监督更加精细科学。8年来,有效推动40余个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在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福祉上彰显人大担当和力量。同时,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点项目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政府投资项目各环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责任编辑:朱亚男
文章来源:http://zt.ldnews.cn/content/202505/7397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