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娄底新闻梅山时评 弘扬“楚怡”精神建设产教融合城市

弘扬“楚怡”精神建设产教融合城市

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四个城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产教融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文明幸福城市)建设目标。目前,我市以打造“材料谷”为总揽,充分发挥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的引擎作用,致力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上有新作为。窃以为,建设产教融合城市,就必须大力弘扬“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百年“楚怡”精神。

一、明“爱国”大义,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谋划职业教育

1902年,陈润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多次推去湖南、江苏、浙江教育司长等职,变卖家产办学,先后创办楚怡“三校一园”,即楚怡小学、楚工、楚怡中学和楚怡幼稚园。后来,学校不幸在长沙“文夕大火”中化为灰烬,他没有气馁,将楚工整体迁往家乡新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直到67岁殁于资水上的一叶小舟时,仍在为学校搬迁而殚精竭虑,用生命回应了青年时立下的“教育救国”“工业救国”宏愿。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强大的工业。娄底加快打造“材料谷”,正是着眼这一战略需求、立足娄底实际提出的宏伟目标,完全符合“三高四新”战略定位,是一局好棋,而建设产教融合城市,便是这局棋的“棋眼”。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各类职校和企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谋划和推进产教融合,增“教育强工,工业强国”之识,立产教融合的“规模远大”之志,持攻坚克难的“强行”之勇,行有志有恒的“综观密微”之事;管理层去“守摊子”惰性积极进取,教师去“教书匠”心态奋发有为,所有人都有“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自当有我”的定力,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建设产教融合城市自当可思可谋可成。

二、明“求知”深义,进一步提高职教质量

楚工从校园建设、专业设置,到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堪称当时职业教育的典范,成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与翘楚。如通过开设“修身课”、开展“军事训练”等途径,注重培养学生心系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立下鸿鹄之志,锤炼品德修为;在专业设置上与时俱进,如在1928年顶住全国职业教育退潮的压力,将测量专修科改为土木科;在教学方式上注重“躬行实践”,提倡“为干而学,从干中学”,即使资金极其紧张,仍然筹巨资建设校园实训工场和实验室,并带领学生在大型厂矿实习……因此,楚工的毕业生素质优良,为当时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当前,娄底的职业院校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仍存在“专业设置盲目跟风”“缺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教育理念、教材、教法落后”“毕业生就业不对口、工资收入低”“一些学校教风学风差”等问题,需对症下药。一是科学规划职教布局。加快推进《娄底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娄底市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方案》落实,吃透、利用好国家、省的扶持政策,加快已规划的“楚怡职教城”建设,可以考虑将地方狭窄、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办学需求的娄底工贸中专、娄底特教学校以及已规划的娄底卫生健康职院作为第一批入驻楚怡职教城的职业院校。加快新化楚怡工业职院、锑都技师学院的论证、申报、规划、建设步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尝试一校多区、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组建职教集团等路径。二是各职业院校错位发展,不搞“贪大求洋”“急功近利”,也不要搞“千篇一律”“低段位同质竞争”。要有“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的清醒认识,加强校企对接,紧密结合市场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三是注重内涵式管理。职业院校按照“三全育人”要求和“怡然乐育”理念,以“精益求精”的追求加强教育质量全程管控,注重实训、学以致用,文化成绩、技能不合格者坚决不能毕业。四是以“不求我有,但为我用”的气魄引进外来人才,做到“识人有眼力、容人有气量、用人有方法、关怀人有温度、干事创业有平台”,发现、培养、用好现有人才,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师资队伍,让懂教育、爱教育的人管教育、办学校,用好一个,带活一校。五是贯彻“立德树人,以德为先”教育方针,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让德育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砥砺其德行,培养“德技双馨”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三、明“创业”精义,围绕“材料谷”做优产业链

楚工教授的不仅是书本知识、专业技能,更是经世致用、利国为民的价值取向。楚工的教学成果,不仅满足了本省的需求,还为其他兄弟省份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援助。如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赶修公路,打通北到苏联、南通缅甸的交通以获得外援,楚工学生在周凤九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四川的公路建设;1939年,日军进犯南宁,当局紧急下令修建桂林经湖南到贵州的公路,楚工学生主动加入;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西南公路局奉令设立芷江分局,楚工学生积极承担抢修被毁公路的任务……楚工师生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铺就的每一条公路,谱写了楚工人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对我市来说,当前的“创业”就是要紧扣“材料谷”这个重点,落实《“材料谷”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硅钢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政府对接院校、院校对接企业、企业对接市场”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供给链与需求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力争“十四五”内打造1-2个基础扎实的产教融合型县市、3-4个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建成20家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要围绕三一、涟钢、冷钢、VAMA等骨干龙头企业,利用不断完善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的工程机械、钢铁新材料等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国内外企业落户娄底发展,形成集群效应。

四、明“兴工”要义,以工匠精神擦亮娄底职教品牌

从1910年到1951年,楚工累计毕业学生3000余名,均品学兼优、吃苦耐劳,为全国各厂矿企业争相聘用,许多成为行业翘楚。如机械科35班的唐仲秋,参加抗美援朝,后转战西北荒漠,在戈壁滩上参与研制“两弹一星”;机械科35班的贺国辉,组织第一代液压支架的研制、定型及系列品种生产,完成矿井主要提升、运输等20余项重要革新项目,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土木科14班的唐展卿,1978年采用多点同步顶推法架桥,填补了国内业界空白,获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机械科12班的蒋定宇,在湖南大学任教长达50载,研制了多款变速节能电机和特种电机;矿冶科17班的唐帛铭,先后在湖南大学及中南工业大学任教,出版译书8种、专著6种,发表论文30余篇……40余年来,楚工人用令人瞩目的业绩书写了“兴工”品牌,打造了属于楚怡人的工匠精神。

今天的我们要继承这一精神,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城市建设,打造全国、全省知名的职教品牌,为打造“材料谷”及“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提供有质有量有效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将产教融合工作列入绩考范围;抓紧出台《娄底市产教融合城市“十四五”专项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订实施意见,明确任务清单、路线图,尽快架起产教融合制度的“四梁八柱”;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要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要消除就业歧视政策,加强对技能型优秀人才的宣传,鼓励更多的职业院校学生争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曾敏)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news/shiping/202203/6719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