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娄底新闻社会新闻 【湘中潮·百年颂】姜齐贤:“革命到底不动摇”

【湘中潮·百年颂】姜齐贤:“革命到底不动摇”

姜齐贤:“革命到底不动摇”

记者 李莜 吴雅琴 通讯员 李倩

在娄底城区涟水河畔,有一条长约1000米、宽不足6米的弯曲小街,俗称“娄底老街”。这里坐落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姜齐贤故居便在其中。仲夏午后,步入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房屋,一股浓烈的岁月沧桑感瞬间扑面而来,那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仿佛都在诉说着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姜齐贤,1905年3月3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娄底镇花山街(今属娄星区花山街道办事处)一个小商家庭,排行老小。为了让子女们今后有出息,他的母亲姜刘氏多年省吃俭用,将孩子们都送进学校读书。入学后,因成绩优异,姜齐贤深受老师器重。1921年,他考入湖南湘雅医院护士学校。毕业后,壮志满怀的他成为湘军一名军医。

1926年湘军溃败,姜齐贤在长沙看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形势,毅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1931年10月,姜齐贤所在的部队被红军击溃。姜齐贤当机立断命令卫生队全体人员不反抗、不逃离,原地不动,听候红军处置。他自己不仅实现了参加红军的夙愿,还为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带去了奇缺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在加入红军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便重新拟定了一套适应苏区红军需要的卫生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卫生机构,培训了900余名各类医疗护理人员,基本满足了全军团伤病员及时收治的需求。

1934年10月,姜齐贤跟随红军开始长征,并率领红一军团卫生部担负部队伤病员的救护、治疗及中央首长的保健任务。为解决长征路上医药缺乏的困难,他每到一处就会带领医务人员采购中草药,并教育医务人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岩洞作病室、担架作手术台,没有酒精用盐水代替,没有药棉就将自己的棉衣拆开取出棉花煮沸消毒后作药棉使用,克服了长征路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重困难。凭借高超的医疗技术,他挽救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

在红军中,思想进步的人都想入党,姜齐贤自然也不例外,但他总觉得自己是国民党军俘虏,没有资格入党,心里很纠结。毛泽东有一次和他聊天,得知他有这个心结,就笑着说:“谁说在国民党军队待过就不能入党了?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当你的入党介绍人。”

后来,在陈赓、黄励两人的介绍下,1935年12月,姜齐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经毛泽东提名,由姜齐贤负责军委总卫生部的工作,先后任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卫生部长。姜齐贤上任后,重新整编,组建红军医院和部队的卫生机构;扩建红军卫生学校,创办制药厂,大量收购和采集中草药,自制药品及医疗用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红军卫生工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如此,姜齐贤还对历次战斗负伤的2800多名残废军人进行妥善安置,成立了八路军残废军人总医院。

从参加红军开始,姜齐贤就几乎和家里断了联系。直到1937年,姜齐贤才在武汉与哥哥重逢。1938年,姜齐贤的哥哥来信,让他回家一起为母亲过70大寿,可当时姜齐贤在陕北主持医务工作根本抽不开身,为此他深感愧疚。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便让工作人员找来一块红绸布,由林伯渠代为书写了“国之贤母”四个大字,自己则在右上方写上“姜母刘太夫人七十寿辰志庆”,在左下方署名“毛泽东敬祝”。朱德也挥笔在另一块绸布上题了一首祝寿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孟母贤劳说断机;哲嗣医疗称妙手,楼兰未斩尚戎衣。”托人将这两块寿幛寄到姜母手中为她祝寿。

新中国成立后,姜齐贤曾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军委高级后勤学校副校长、教育长,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6年6月3日,姜齐贤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终年71岁。他用一生深刻诠释了始终跟党走,革命到底不动摇的誓言。

在珠山公园一隅,长眠着一位伟大母亲——姜齐贤的母亲姜刘氏。她一生勤劳俭朴、崇德向善,面对压力甚至危险,坚定支持儿子“紧跟共产党、紧跟毛主席干革命”,果敢担当令人钦佩。公益人士刘莉华因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姜刘氏的故事,被毛泽东“国之贤母”的题词深深震撼,并敏锐察觉到“贤母文化”的文化底蕴和现实价值,便在园内创办了贤母文化研究会,通过举办公益讲座、开办特色课堂等方式弘扬娄底地域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贤母文化品牌。

近年来,娄底市进一步加大对珠山公园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工作,通过在珠山公园修建“贤母亭”,在南垅社区打造“贤母路”,多渠道讲好贤母故事,弘扬贤母精神,让贤母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全力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记者手记】红色基因,重在传承,也重在发扬,这些红色资源,已成为娄底这座城市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讲活红色故事,让革命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news/loudi/202107/6560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