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县市新闻娄星区 娄底水洞底镇“种粮大户”刘政时:新时代的“拓荒牛”

娄底水洞底镇“种粮大户”刘政时:新时代的“拓荒牛”

图片1

(图为新田村绿油油的水稻田)

六月,正是水稻抽穗的时节。

娄星区水洞底镇新田村,弯弯曲曲的山道间,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镶嵌在山丘之间,一小块连着一小块,透着原生态的自然与静谧。

而就在一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荒芜之地,到处杂草丛生,整个村子三分之二的田地处于荒废状态。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得从“种粮大户”刘政时说起。

今年53岁的刘政时从小生长在新田村,小时候没少跟着家人在田间地头锻炼,年轻时到城市闯荡,一晃已到知命之年。自己的小日子虽然过得殷实自在,但每次回家看到家乡荒废的田地,他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图片2

(图为刘政时(右)与合作伙伴邓奇红)

2020年初,刘政时的初中同学邓奇红找到他,想邀他一起承包村里的水田,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就这样,两个年过半百的男人放弃大城市里高收入的工程项目,开始全身心地扑向田间地头,正式成立娄底市正红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们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想过要赚多少钱,首先是要把村里的田全部种上,让家乡的土地重焕儿时的生机。”刘政时说,自己到这个年纪,孩子已长大,家庭也稳定,没有必要再为钱财去奔波,觉得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图片3

(刘政时向记者介绍他的现代农机)

为了实现家乡绿水青山的梦想,刘政时与邓奇红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开着挖机连续作业3个多月,将长满杂草的600余亩山田重新开垦;在山脚建起水泵房,安装1000余米抽水水管,解决山田灌溉用水问题;在田垄边上修建机耕道,方便机器耕种;购买二十几台新型农机,全部使用机械化操作……凭着一股韧劲,刘政时与邓奇红先后将村里16个小组的1000余亩山田、200余亩旱地、多处水塘全部开垦承包,真正当起了新时代的“拓荒牛”。

2020年,新田村荒废的山田顺利种上一季稻,产粮50万斤。与此同时,村里60户贫困户149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户年均收入达2—3万元。“现在村里老年人居多,外出就业不方便,但种田都是行家里手,在我们这里做事的50、60、70岁的都有”。据刘政时介绍,在合作社工作的农民每天工资150元,合作社提供中餐,2021年上半年,仅工资发放就已达30余万元。

“今年我们村双季稻种植达558亩,再生稻300亩,单季稻500亩,超额完成国家水稻种植的相关规定。”新田村村支书张佩君告诉记者,自从正红种植合作社成立后,可谓是变化喜人,村里打牌的少了,做事的多了;村民嘴上的埋怨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真正实现了“田”里有粮,心里不慌。

“这一片是香米田、这一片是稻花鱼田、这一片是实验田、这一片是再生稻……”刘政时的手指不停地划过眼前的山田,这是他这一年半来辛勤耕耘的胜利战果,也是为未来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这100余亩受水源限制的山田,先种再先稻,再种油菜,因为地越干油菜越长得好。”刘政时面对着这几千块分散在村落的山田旱地,有着一套自己的“科学体系”。他因地制宜,根据地势、光照、水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种植不同的品类。用他的话说,种粮食和搞工程一样,基础要打好,设施要完善,规划要科学。

2020年,刘政时申请的现代农机合作社顺利通过,2021年,正在申报市级龙头企业,他还积极主动对接各企事业单位,将香米的定单提前拿下,为粮食销路做好保障。这几天,刘政时正在为香米包装设计的事情四处奔波,“我想设计一个醒目的香米标识,好看又好记。”

在刘政时看来,新时代的农民要干出个样子来,“要形成产业链,打出自己的粮食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成片成片绿油油的稻田,藏着刘政时的丰收梦,也藏着他造福乡邻、推进乡村振兴的梦。(记者 邱海红 王开亮)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counties/louxingqu/202107/6549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