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坛艺苑涟水河畔 从顽石取每滴甜

从顽石取每滴甜

寻找家园是近年看得最有感触的一本书,是高尔泰先生的一本自传文集,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解放初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空间上,从孩提时代的美好故乡,到西北,到香港,到美国,到新加坡。身为夹边沟劳改的幸存者,如此下笔冷静,感情深沉,让人忍不住想一直随着他走,山穷水尽也好,劫后余生也是。荒芜岁月里个体思考的艰难与珍贵,心中仿佛被压了一块石头,质地绵密,沉甸甸的像不容于他人的秘密。

在这本书里,高尔泰以“自己”在打量世界,以切身体验去写作,但更大的可贵是,他跳出了“他自己”去写,并不热衷身体力行,要将自身所受苦难以私人直白的方式一一展现。有时候更像是旁观者,抽离在外,语气平淡,会将自己隐藏在某个人物、某一段风景背后只悄悄探出淡淡的影像。但全程并无疏离感。我想起他少年之时,一意孤行在苏州求学,路程遥远,黄昏时分在石臼湖上航行,千里水天一色,上下是新月。回首来路,落日殷红。他靠着舷窗,想家想得厉害,不知自己一离家就想回家,更不知道的是从此漂泊天涯,欲归无计,万里西风瀚海沙,感同身受,于心戚戚。

很多时候,他在讨论孤独与学习。他怀疑自己,关于字宙、生命、历史、科学、宗教和人类世界的现状,都所知甚微,怎能还这么自信?但又想,正因为无知,所以需要学习,不能拜倒在某个终极真理的脚下,放弃自由探索和选择信仰的权利。孜孜不倦,终身不忘思索。那个疯狂的时代,每个人面目模糊地只求生存,昔日的大表演家可以为了一个馒头不顾颜面下跪,昨日尚是友善的同行者,今日将你亲手推上审判台,他什么都明白,但并不完全无望。最屈辱的岁月里,他一直冒着生命风险不断写人的价值,写人的异化和复归,写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毫无安全感,但有一种复活的喜悦。他说,文革中这些文章全部失去,但我无悔,因为写作它们,我已经生活过了。犹记他那时在沙漠里挖排碱沟,为了不饿死,独自一人一夜狂奔摘沙枣,险些遇难。直面死亡的恐慌到底如何,他并未笔墨多着。在他心里,更重要的是在那一刻,他发觉居然能自己掌握自己,幸福像琴弦上跳出几个音符,一降叮叮咚咚。月冷龙沙,星垂大荒,一个自由人,在追赶监狱。

寻找家园里,很多次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硬度,抵住前行的脚步,有着兵戈迫面的冷意。白天看不到蔚蓝的天,晚上看不到清亮的星,窗外是高楼,没有地平线,没有一株雨打风吹可以听着入睡的树,而荒芜岁月里那些沉默不语的温情缓慢悠长,唯有悄悄记住。我喜欢他写的辛安亭先生,饱经沧桑,目光依然清澈明净。一生与世无争,日日闭门读书,经史子集,如数家珍。所著六十多本书全是教育学著作和普及读物,作品深入浅出,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襟怀。

通读全书,无人不佩服高先生追求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毅力,这股子劲仿佛天生,近似本能,即使到死亦不肯有半分放弃,他追求独立思考的信念如同宗教信仰般坚固,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艰苦时代,他能做到身体力行,时时散发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关于文笔,北岛曾评论说,常常惊讶于其文笔之好,灵气飞扬,五彩缤纷。写他在江南的童年生活,像传统的年画那样鲜活、明艳,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绘画出身、在美学上自成一家的高先生,有用画面讲故事的特殊技能,于是那些晦涩的经历,变成了清晰如画的场景,有人在说话,有人在发脾气,有人铁青着脸,就像看未经剪辑的片子,《活着为了讲述》一书中有特别妥帖的话,适合给这本书,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过眼云烟里兜兜且转转,从顽石取每滴甜,死心塌地千洗百炼,炼石去补青天。只盼望前路漫长,渡日月,穿山水,宇宙温暖安静,有花开。

文章来源:http://www.ldnews.cn/wtyy/loudiyouth/201910/6133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