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综合新闻湖南新闻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谭里和:我在新宁蹲点的90天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谭里和:我在新宁蹲点的90天

今日女报社首席记者 谭里和

5年前,我参加了首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经过选拔,最后我有幸在中央电视台发表了题目为《用拐杖撑起的新闻理想》的演讲。导演为了使我能站着完成8分钟的演讲,给我量身定做了一张小演讲台。

现在5年过去,虽然身体已经不允许我长时间站着演讲了,但14年在新闻一线的坚守,我做到了“用拐杖点亮了新闻人生”。

2018年,我包揽了今日女报融媒体中心设立所有奖项。年底我作为先进代表发言时说,2019年我也将40岁了,行走也越来越困难,但我要在还能拄着拐杖行走的时间里,继续扎根基层,融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今年3月初,省委宣传部开展“记者在扶贫一线”活动,我在报社第一个报了名。

很多人不理解,我这个情况为什么还要去扶贫一线?是啊,我这样一个在别人看来生活都要别人照顾的人,为什么要去扶贫?

带着这个问题,我来到了邵阳市新宁县,新宁县距离长沙近500公里。按照省委宣传部规定,我要在这里和当地的扶贫干部一起工作生活90天。

新宁县黄龙镇石泥村女村支部书记易晓金,是我到新宁的第一天,新宁县妇联当做扶贫典型给我推荐的,当她们告诉我易晓金患肺癌却坚守在扶贫一线时,我有些顾虑,我说我们现在不宣传也不提倡扶贫干部牺牲身体干工作。但两天后,我到黄龙镇蹲点,在翻看镇上的党政联席会议记录时,发现了易晓金要求恢复工作时写的报告,《报告》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表述的:“经所有家人及亲友的一致同意,我继续从事村里扶贫工作,在工作期间,不因身体不适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所有后果自行承担……”《报告》的最后,留下了易晓金的父亲,69岁的老党员、也是老村支书易平等十余个亲人签名和盖的手印,以此表示支持易晓金。当十多个鲜红的手印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说实话,我很震撼。

之后,我见到了42岁的易晓金,交谈中,她的一席话,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甚至让我对生命价值有一个新的认识。易晓金说,谭记者,生命对于我来说确实很有限,但正因为这样,我更加要珍惜能工作的每一天。接下来她连续反问我:一个人病了,就必须躺在床上等死吗?这样的生命难道才有价值吗?问完后,她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说,我觉得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干好工作就是我对生命最大程度的珍惜和尊重。

晓金同志的一席话,让我顿悟,我拄着拐杖奔赴扶贫一线,其实跟晓金同志的价值观很相似,我就是想趁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时候在基层多跑跑,多去了解基层、多表达基层的声音。这就是我当初为什么要去扶贫一线的答案。

接下来为了做好易晓金的报道,我先后5次去石泥村,采访了30多个人,耗时25天终于完成了对易晓金的通讯报道。非常巧合的是,5月16日,易晓金的报道刊发,而这一天,我因为获得“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这一殊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我想,于我来说,就是人生的一个巨大的鼓励。

从北京回来,我认识了另外一名扶贫干部,新宁县一渡水镇赤竹村的第一书记吉刚,他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

吉刚不是一个人在村里扶贫,他把刚做完乳腺癌手术的妻子和三岁女儿带在扶贫村。他单位的领导告诉我,考虑到他家里的情况,组织上几次做他工作,提出派人替换他扶贫,都被他拒绝。我问吉刚,你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不同意换人呢?

不擅言谈的吉刚书记跟我出了心里话,现在正是新宁县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时间相当紧迫,我2017年就来了,对村里的工作很熟悉,其他同志来接手,可能不好开展工作。我们新宁县也快脱贫了,我既然选择了开始,就尽力坚持到结束。他的话很普通,却让我潸然泪下。这种逆境下的坚守,我想就是一名扶贫干部的初心,也是一名军人的本色,更是我们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下沉三个月以来,我每天都被扶贫一线的人和事感动着,也激励我为扶贫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除了做好宣传报道,我在新宁县山区蹲点时,看到大量残疾孩子求学之艰难、生活之艰难,我在长沙筹集了近5万元爱心款,在我蹲点结束回到长沙时候,已经完成了对新宁县72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72名残疾孩子的资助。我对每个残疾孩子重复说过一句话:“叔叔的今天,希望成为你的明天!”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刚到新宁县,和县委书记秦立军同志说的一句话,我说,这次我在新宁县蹲点,希望对得起陪伴我的拐杖。同志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来新宁的前一天,我们社长张英同志,把我喊到办公室,说你这次去扶贫,我代表报社送你一件礼物——三根拐杖,希望它们支撑你在扶贫一线走到扶贫干部身边去,走进老百姓心里去。

而今天,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zhnews/hunan/201909/6099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