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坛艺苑涟水河畔 【我和我的祖国】米酒的味道
【我和我的祖国】米酒的味道
聊天中不小心在朋友面前道出了年前煮了八甑米酒,朋友惊讶:你会煮酒?你开酒坊吗?我说老家过年过节喜庆事宜有喝米酒的习俗,招待客人一二百元一瓶的白酒不如自酿米酒醇香,另外几个要紧的城里亲戚要二甑酒。至于米酒的制作简单,容易掌握,是用早稻米和纯中草药酒曲酿制再蒸馏而成。早稻米没有那么糯,煮出来的饭粒清爽,拌酒曲时和得匀称,米酒的制作对温度有讲究,人们常煮二月酒和九月酒,也称花季酒,个人经验认为不仅是酒因花而香,而是气温在人体感觉舒适的季节适合发酵酿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正是花季时节自酿自饮农家田园之乐的写照,朋友说:田园、鲜花与美酒,已醉!
米酒是粮食之精华,乳酪之精髓,它醇厚芳香,从王者霸主到乡土百姓都为之心荡神驰。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也折射在杯盏之间。曾听前辈讲过一段往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缺衣少食,农家人一年到头难喝上一顿酒,一位老军人想品品久违的酒香,屈尊想帮村里一户建新房的人家去助工,却遭到主人家推脱:人手已经够了。我常想像老军人之于酒就如婴儿睡前之于母亲的乳汁?顿酒难倒英雄汉!有一副对联的上联是: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如果在其中添加个标点,可以读成: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也可以读成: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上面这位老军人酸酸甜甜的经历孕酿出浓郁人生,听说往事中的老军人那段生活的艰难磨练却滋养他更甜美幸福的晚年!
自古农民辛苦耕作,靠喝米酒来消除疲劳。俗话说“米酒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儿时,待父亲劳作归来,母亲备好饭菜,我为父亲斟酒,每每掀开酒坛盖,“米酒清新醉仙人,酒香飘醚世人魂”,我总忍不住偷偷地喝两口。近年母亲年事已高,身体不如从前,父亲的酒坛里曾一度没有琼浆和玉液。农村有句俗话:生了个女就是生了个酒坛子,我接过母亲的接力棒。琼浆玉液需精心用心爱心制作,做米酒的器皿要干净,在做之前,要将锅盘箩筛统统清洗干净。煮米酒一般是30斤米一甑,先用口径约为1米的大铁锅烧一大锅水,水要纯清的井水,待水滚开后把30斤早稻米倒入滚水中,此时要文火熬,边熬边搅拌,不能让其粘锅又要使米汆发,汆过后米汤熬得跟牛奶一般,把黏稠的米汤舀出冷却后放入酒曲也成为很好的酒娘,母亲说这样米酒就烤得多些。煮好的米饭盛出来放在一个洗净的大竹篾盘筛里,待温度至人体温度时,即可撒酒曲拌和均匀后放入干净的篾箩筐里,篾箩筐下面还要放一个大盆装发酵出来的酒汁,其间随时检查其温度,只要摸摸篾箩筐四周有温度说明正在发酵中,发酵20小时就能闻到浓厚了酒香,直至冷却就充分发酵完成。如果气温较低,就要暖个窝,这个窝就像七十年代我出生时,祖母窝的摇窝,那时条件极差,出生时摇篮被包被都没有。所谓暖窝就是在篾箩四周裹一层厚稻草,把米饭如婴儿般放在窝里待其发酵陈香出汁,发酵后米就酥软了,气味芳香,然后把这些酥米饭和汁液一起舀到一个口径小肚子大的大瓷器坛子里,让其自然糖化至少20天以上再蒸馏,蒸馏的原理是根据酒的沸点比水低,高温蒸馏出酒时的那股香,村民都能嗅到是从哪家屋里飘出来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米酒的味道里有父亲年青时的成长和执著。父亲没上过几年学,十四五岁就在各个工地做副工,他看到匠人师傅砌墙、打石脚、修屋垛、上梁觉得很是神奇,父亲总想跟着匠人学艺,拜师学艺是有讲究的,要办酒宴,写投师帖,跟着师傅出门做手艺是没有工钱的。因家境贫穷,父亲常偷偷地远远地跟着匠人学,父亲发现匠人们常在纸上划来算去的,等到他们去吃饭喝酒时,父亲就捡他们的草稿纸去套那些日常工作中的数据,古有“杯酒释兵权”,父亲”一纸释杯酒“,待到父亲从屋梁上下来吃饭时,酒菜早就被吃光了。没多久父亲也成了旁学自通的农村砌匠和石匠。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农村农民工入城基建的历炼,父亲懂会了设计和预算。如今父亲帮着村民设计房屋图纸和预算建筑材料,村民用浓香的米酒宴请感谢父亲。父亲没有学过ABC,不懂圆周率,父亲喝着乡村的米酒成了乡土工程师。
以酒烹调的传统源远流长,如武冈的啤酒鸭就别具风味,用米酒来烹调更是深入老百姓生活,米酒同肉中的脂肪起酯化反应,生成芳香物质,使菜肴增味,它还能溶解其他食物中的三甲胺和氨基醛等物质,受热后这些物质可随酒中的多种挥发性成分逸出,能除去食物中的异味,味道和质感都得到提升,增加鲜美的味道。
据分析,米酒营养丰富,为人体提供的热能多,米酒中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是其它酒类中含量最高的,因此人们称其为“液体蛋糕”。米酒还有“百药之长”的美称,中药处方常用米酒蒸灸或调剂各类丸药,农人们常年在田间地头耕作,他们常喝中草药泡制的米酒来祛寒提神,舒筋活络,甚至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手足麻木等疾病。
酒也会成择婿的优势,听说宝贝女儿要带男朋友回家,父亲用好菜好酒招待,三杯酒下肚,话语就多了,准女婿与父亲谈古论经,从家乡四川的人文地理到湖南的风土人情,从国家政策到百姓生活,在觥筹交错中父亲窃喜,难怪当曹操喝到兴头时,吟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父亲何以助兴?唯有米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总归是一种洒脱,“酒逢知己千杯少”,俩人飘飘然从响午喝到酉时,无赞美,只有心溢爱,初酒相识却情系一生。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农家人好客,八十年代,招待客人,一碟花生米,一壶米酒是最大的敬意。但米酒不是家家随时都有的,尽管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家低薄或人多地少或粮食欠产,交完公交粮后,粮食就不够月月蒸米酒,家里若无酒招待客人,就到邻居家去借,东家没有西家有,借酒不用称,用酒提子舀,双方都能记下几提酒,等到借家蒸出酒来再还上。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白酒应有尽有,但米酒的香醇不仅沁入农家人的血液里也沁入了城市人的血液里,如今城市人到了年节,总要想方设法从农村带回些米酒或糯米甜酒,他们仍年复一复地坚守传统的味道,几杯米酒入肚,聊的话题就多了,下至坊间趣闻,上至国家大事,小到儿女教育,大到中国梦想,他们在酒香中聊出了新时代,新跨越,新征程。
责任编辑:刘芬风
文章来源:http://www.ldnews.cn/wtyy/loudiyouth/201906/60483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