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湘中人物草根达人 贫困村民眼里的“贴心人”

贫困村民眼里的“贴心人”

刘俭,现任娄底市第二人民医院总务科科长,自2009年任娄底市第二人民医院扶贫专干后,多年来一直服从组织安排扎根乡村扶贫一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要求,满腔热忱地将身心投入到为贫困村民服务之中,把贫困村民当亲人,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不辞辛劳,忘我工作。他既是家庭的顶梁柱,又甘当驻村“活雷锋”,在小家与大家不能兼顾时,关键时刻舍小家顾大家,不仅是父母眼里的大孝子,更是贫困村民眼里的“贴心人”。

驻村扶贫,新时代活雷锋。

从2009年至今,刘俭先后在涟源市茅塘镇石碑村、双峰县锁石镇堤吉村、双峰县洪山镇梓木村、娄星区蛇形山镇梓木村常年从事驻村扶贫工作。

2019年3月,刘俭又被医院安排到新化县科头乡山下村开展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他扎根乡村,与贫困村民朝夕相处,勤奋工作,助人为乐。为了帮助贫困村民实现脱贫致富,他经常主动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农副业,并积极向同事、朋友推销村里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而且促成农副产品以市场价交易,让村民得到实惠。

2018年娄底市第二人民医院食堂承包到期,刘俭得知梓木村的秦师傅过去在某机关食堂做过厨师,目前赋闲在家,于是将其介绍到医院承包食堂,为他谋得一份基本稳定的工作。10年来,在刘俭科长帮扶下,一批又一批贫困户、五保户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华章。尽管刘俭科长驻扎的村落共变换了4次,但不变的是他对乡亲们执着热爱的情怀,不变的是他每到一处都深受驻地村民喜爱。

这些年,政府对驻村扶贫工作非常重视,各级各部门派到各村的扶贫专干换了一茬又一茬,当问及村民“对哪位扶贫专干印象最深?”时,许多村民发自肺腑地说“对刘俭科长的印象特别深刻!”,只要提及刘俭,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道:“刘科长比自己的亲人还亲,他是我们公认的‘活雷锋’。”

胸怀大局,爱大家舍小家

驻村扶贫干部需要长期居住在乡村、吃在乡村、睡在乡村,但是刘俭及其妻子的双亲年岁较高且身体状况非常不好,多年来一直需要人照管。刘俭虽然还有两个弟弟,但是早已在外地定居,回家一次不容易,照顾老人的重担基本压在刘俭及其妻子身上。他的母亲现年80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经常住院治疗;他的父亲(于2018年10月过世,享年80岁)和岳父(于2018年10月过世,享年96岁)生前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常见疾病,且父亲还曾患有肺癌,二老生前也常年住院;他的岳母瘫痪长达十余年,已于2015年过世,过世之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四老常年住院,需要照顾,因为在医院工作的关系,住院事宜基本由刘俭操办。

多年来,刘俭从周一至周五基本在扶贫点忙活,周末回家则马不停蹄忙家务、照顾生病的亲人,由于分身乏术,他只能将大部分家务活托付给自己的爱人。刘俭对老人不离不弃,让他们得以安享晚年,受到邻居们的称赞。刘俭更加注重对扶贫点贫困户、五保户的帮扶工作,努力为贫困村民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病有所医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尽管日常工作、生活困难重重,但他都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困难自己扛,压力自己担,从未向医院领导讲困难、提要求,因为他不想增加单位的任何麻烦。

扎根乡村,解民困分民忧。

无论在哪个村扶贫,刘俭都是按上级规定驻村,不弄虚作假,植根于乡村这块热土,工作有痕迹,办事有成绩。他进村入户调查摸底跑坏了多双鞋子,走访慰问贫困户总是掏心窝子,为帮助村民发家致富与乡镇干部和市政单位部门协调磨破了嘴皮子,在他和其他扶贫专干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了村级公路、光伏发电设施、村委会,并修缮了水库,在梓木村脱贫攻坚工作中不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还利用自己工作单位是医院的条件,重点为贫困户和村民提供看病就医的帮助,除重病人他协调安排救护车接送外,对于其他病人,他都是开自己的私车接送入院出院。仅2018年,刘俭接送贫困村患者就诊达32人次,且从未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报销过接送费用。除此之外,刘俭还会帮助扶贫点的患病村民联系好住院的科室及医生,由于对于五保户老人住院还需要去镇卫生所开转诊单及民政所开介绍信,每次他都会自己开车为五保户们办理好各种手续,包括入院及出院手续。每年还多次多位五保户、贫困户垫付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

2018年,梓木村扶贫点秦某在家中因脑外伤发作意外坠楼,刘俭得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联系医务人员赶往救治。秦某因坠楼导致身体多处挫伤、骨折、粉碎性骨折需要治疗,但多年的脑外伤已经让秦某一家负债累累,为了让他接受治疗,刘俭拿着材料,跑遍各相关部门争取福利和优惠,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帮助秦某度过难关。在五保户、贫困户住院期间刘俭经常去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的病情,给他们送去百元之内的礼品。他的行为感动了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民和五保户。(通讯员 赵维力 刘楚怡)

文章来源:http://www.ldnews.cn/xzpeople/cjt/201906/6047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