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娄底新闻社会新闻 【改革开放40周年】风雨筑坦途 交通谱华章

【改革开放40周年】风雨筑坦途 交通谱华章

IMG_6805.JPG._副本1

11月15日,“奋进改革路 建功新时代”娄底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交通工作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娄底新闻网讯(记者 吴亮)11月15日,“奋进改革路 建功新时代”娄底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交通工作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娄底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铁雄就改革开放以来娄底交通运输工作成果作发布。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努力推进办人民满意交通,着力加强交通路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初具规模,彻底改写了“外无出路,内无好路”的状况,实现了从总体缓解到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

娄底是湖南一座年轻的地级市,交通底子薄,起步晚,起点低。40年前,娄底市境内公路总里程28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平均公路密度35.6公里,其中按技术等级分:三级公路188公里,四级公路1446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122公里,省道253公里,县道1134公里,乡村道1268公里,专用公路109公里;按路面等级分:沥青表处路面239公里,砂石路面2632公里,水泥(沥青)路面基本为空白状态,好路率仅12.9%。全市共有公路桥梁368座,总长度10682延米。路网结构单一,公路总量少,质量差,技术等级低,交通出行十分不便,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通行需求,“内无好路,外无出路”的交通状况曾一度成为制约娄底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群众交通出行的肠梗阻。

四十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积淀下坚实履步;四十年峥嵘穿透时空隧道,抒写出精彩华章。一代又一代娄底交通人,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足音,大力弘扬“两路”精神,发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不屈不挠的铺路石风格,开山劈水,跨涧越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城乡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一首娄底交通发展蜕变的壮丽诗篇。

2002年12月,全长41公里的潭邵高速公路娄底段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市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娄底正式进入高速时代。

(2002年12月,全长41公里的潭邵高速公路娄底段建成通车,标志着娄底市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娄底正式进入高速时代

高速公路跨越发展

2002年12月,全长41公里的潭邵高速公路娄底段建成通车,标志着娄底市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娄底正式进入高速时代。“十五”以来,娄底市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发展。

构建了“井”字型高速公路黄金骨架网络。先后建成潭邵、娄新、新溆、长韶娄、安邵、娄衡、益娄等7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龙琅高速公路,全市建成高速公路主线里程达320公里,比2002年增加279公里,增长近7倍;每万人拥有的高速公路里程由2008年的0.1公里提高到0.47公里,增长3.7倍;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2008年的0.5公里提高到3.9公里,增长近7倍。娄底中心城区外环形成“井”字型(即:东有益娄高速、南有娄新高速、西有安邵高速、北有长韶娄高速)高速公路黄金骨架网络,使娄底市全面打通5个高速公路出口(娄新高速南、西互通,长韶娄高速娄底北互通,益娄高速娄底东、南互通),加上打通的4个国省干线公路出口(G354、G234、S223、S218),形成城区向外的便捷通道,解决了娄底的东南西北出口问题,拉近了娄底与外界的距离,彻底改写了娄底外无出路的状况。

构建了市域一小时经济圈。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各县市区都有高速公路通过,境内高速公路可以无间隙转换,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高速公路互通,所有县市区在15分钟内上高速,三分之一的乡镇就近上高速,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加快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双峰、涟源半小时融入娄底,冷水江、新化1小时融入娄底,在市域形成了1小时经济圈。以前,从新化开车到娄底要3个多小时,如今走娄新高速仅需1小时。

2017年6月30日,冷水江新城大桥(资江二桥)建成通车。该桥全长1035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为80kmh,是我市第一座斜拉桥。

(2017年6月30日,冷水江新城大桥(资江二桥)建成通车。该桥全长1035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为80kmh,是娄底市第一座斜拉桥

干线公路提质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娄底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干线公路建设高潮。干线公路实现了从窄变宽、从短到长、从通到全、从线到网的质的飞越,全市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成线成网、外通内畅”的干线公路交通网络。

高度重视规划引领。“十一五”以来,全市交通系统按照有利于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城乡交通面貌、有利于方便人民平安出行的原则,开门办规划,集思广益,在国道网调整时,争取交通运输部批准娄底市新增G234、G354两条国道,市域内国道增加到4条,娄底中心城区和国贫县新化县有了国道通过;谋划了一批重要干线公路项目,得到了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等省直部门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如娄底大道娄涟段、娄双段、冷新段,原S312新化至峡山公路、冷水江资江二桥、原S210涟源至双峰公路等项目。

加速路网升级改造。近5年来,全市共完成干线公路建设投资46亿元,投资额超“十一五”“十二五”投资之和,新增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372公里。先后完成了涟源杨市至白马、双峰石牛至县城等20个干线公路改造项目,完成国省干线大中修工程430公里、安保工程488公里,改造危桥88座。昔日的砂石路、低等级路被一条条改造升级后的干线公路所覆盖,目前,全市国省干线优良路率稳定在92%以上,与改革开放初期的20%优良率相比,整体路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努力争取上级支持。积极争取国、省对全市干线公路建设资金保障给予倾斜,仅“十二五”期间,省下达给娄底市干线公路建设补助资金9.24亿元。通过积极争取,将娄底至涟源公路、新化吉庆至田坪公路等4个项目列入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山区扶贫公路建设计划,争取交通运输部安排建设资金5.88亿元。

着力推进交通融城。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交通融城战略,举全市之力修建贯穿五县(市区)的娄底大道,目前,娄涟段建成通车,娄双段、冷新段有望在年底建成通车,预计到2019年全线竣工。该工程建成后,将有力促进娄底的区域融合,形成一条交通、经济大动脉,实现娄底中心城区快速辐射县(市区)、县(市区)之间快速连通的目标。同时,借助城市环线建设,推动城区道路“内成网,外成环”,全市通过高速公路互通及连接线设置、国省干线建设项目规划等环节,为市县两级城市规划区争取了一批构建城市环线、打通外向通道的项目,里程达到140多公里,较好地实现了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有机结合。

昔日泥泞不堪的农村公路

(昔日泥泞不堪的农村公路

今日通畅便捷的致富通道

(今日通畅便捷的致富通道

农村公路普惠民生

改革开放初期,娄底市农村公路大部分为简易公路、等外公路,部分线路铺装砂石路面,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湿路滑。“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四好农村路”要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农村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巨变,农村公路建设成为惠及群众最多、惠及效果最为直接、老百姓最欢迎的重大民生工程。

通达、通畅率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全市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完成通达和通畅工程(水泥路)980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350公里,比1978年增加10839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12117公里。全市8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0%通水泥(沥青)路,2096个建制村(居)全部通公路,通达率100%,通畅率由2003年的23.25%提高到2015年的100%,提高76.75个百分点,绝大部分群众走上了沥青路或水泥路,娄星区成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市区。

安全性能显著提升。2012年以来,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了7000公里农村公路路肩培护、水沟疏浚、标志标牌的配套设施建设。针对临崖临水、陡坡急弯等重点地段,开展了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危渡改桥工程建设。“十一五”以来,共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3803公里、安保工程2938公里,新改建危桥367座,渡改桥166座,改造码头100处,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150多公里,在隐患严重地段完成安保工程800公里,治理农村公路隧道隐患2个,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出行安全。

通客班车率显著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开通农村客运班线99条,新建农村客运站14个、农村客运招呼站1276个,建制村通班车率达98.5%(以2公里为覆盖半径视为通车),彻底改写了广大农民群众出不来、进不去的历史,大大降低了生产生活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打开了“金门”,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客班车,在田间地头就能把农产品卖出去。农村公路的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交通基础,为农民增收开辟了途径,为乡风文明拓展了空间,为村容整洁创造了条件,为民主管理丰富了载体,成为交通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赋新能,交通建设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交通运输战线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目标,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锐意改革,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再规划建设一批与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如G59呼北高速公路官庄至新化段、新化至武冈段,G60醴陵至娄底扩容工程娄底段等高速公路项目,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推进新化县城至洋溪高铁南站公路等一批干线公路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娄底更好地融入全国和全省交通体系;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脱贫攻坚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打通农村交通最后一公里。加速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交通运输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娄底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交通力量。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news/loudi/201811/5856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