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娄底新闻社会新闻 娄底表彰首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 记者节里来看记者故事

娄底表彰首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 记者节里来看记者故事

 

娄底新闻网讯(记者 谭洲伟)11月7日下午,庆祝“第十九个中国记者节”暨娄底市首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颁奖仪式在群星剧场举行。

颁奖仪式上,周俊、谭卫丰、胡琼露、梁浴涛、杨静、王欢、刘建安、禹卫文、谢暑光、武海龙、舒雯(排名不分先后)等11名同志荣获娄底市首届“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称号。

一年来,全市新闻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精心讲好娄底故事。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周俊:脚踏实地勤“爬格”

(湖南日报娄底分社 周俊)

(湖南日报娄底分社 周俊)

作为湖南日报驻娄记者,周俊没有半点“省报范”。为人谦虚朴实、低调随和,脸上总挂满微笑,操着一口地道的冷水江话,开着自己的“湘K”小车,风里雨里、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乡间垄亩、盘桓在偏僻村落、驻扎在车间炉前,用心体验和记录着乡村振兴的风云际会、城市发展的风起云涌、经济建设的风生水起。

周俊是一名新手“老兵”,从事新闻工作近10年,成为职业记者却不到2年时间。因根植内心的新闻情怀,他放弃铁饭碗,半路转行“闯”进记者队伍。有人笑他:从米缸跳进糠缸,不珍惜平稳安逸,要跑去干“抢饭吃”的活计。一年后,他从湖南日报100余名驻地记者中,以年度考核排名第三的成绩“惊艳四座”。累计为娄底刊发头版头条13个、市州头条60余个、新闻稿件400余条,创造了在同期湖南日报上发稿6条的记录,一些新闻稿获得了全国、全省和市州级重要奖项。

“要想写好一篇文,先得爱上一座城。”他把自己融入娄底的血液里,始终冲锋在新闻一线。大雪封山,他踏着冰凌登上大熊山见证电力抢修;烈日酷暑,他走进工地了解项目建设。为展现乡村振兴,他钻鸡舍猪圈、探厕所革命,不嫌脏;为了解产业发展,他遍访产业园区,驻扎工厂企业,不叫累。去年汛期,他独自辗转全市各险要区域,乘冲锋舟闯进洪流、蹑手蹑脚蹚进被困社区、坚守新化大堤直播至洪峰过境,他的事迹被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以3000余字的篇幅长篇报道。

“新闻视角刁钻,写稿一丝不苟。”这是许多新闻同行对周俊的评价。他善于从看似平凡普通的新闻事件中寻找亮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在采访电力能源替代时,他联类而及,利用5天时间走访娄底的新能源产业、太阳能和风能布局,采写刊发《能源之乡迈向低碳之城》;在采访特色产业小镇时,他发散思维,探寻新化文印和双峰农机的历史变迁,先后三易其稿,以全新的角度进行大篇幅剖析;在采访冷水江产业转型时,他联系当地宣传部门,从锡矿山综合治理、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高新产业培育、外向型经济等方面展开系列报道,构建厚重有力的报道体系。

 

谭卫丰:热情如火工作理性记录时代

(湖南红网 谭卫丰)

(湖南红网娄底分站 谭卫丰)

10年来,谭卫丰先后荣获湖南省人民政府嘉奖、娄底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连续四年全市对上报道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赵超构新闻奖二等奖、湖南省市州好新闻一等奖、湖南省好新闻奖、红网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红网分站优秀专题、“湘博会”先进个人、全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特别是2017年以来,他扎根娄底、服务娄底,先后撰写了《娄底: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网红”娄底再上<新闻联播>:有颜值更有气质》《“中”考结束娄底交出高质量发展满意答卷》《“湘品出湘”大旗飘扬“湘博之花”美丽绽放》等一大批有影响、有深度的新闻精品。

2017年6月22日以来,娄底遭受历史罕见的暴雨侵袭,多个地区损失严重。险情发生后,谭卫丰闻“汛”而动,积极协调与总站、市直单位、县市区相关部门的联动,将抗洪救灾的最新新闻及资讯及时、准确地呈现到广大市民面。他放弃周末等休息时间进行深入采访,及时推出抗洪救灾典型“娄底最美托举兄弟”。7月4日,他深入娄星区蛇形山镇进行采访,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灾后重建稿件《大灾后的蛇形山镇:重建路上飘扬着鲜艳的党旗》,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精心策划、组织救灾及重建H5,巧妙地以重建家园中的笑脸等特写场景作为主要内容,主题新颖、构思巧妙画面富有冲击力,细节具有感染力。H5推出后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与肯定,被各级领导和市民转载和分享。

他积极践行“三贴近”“三深入”,坚持在基层、一线进行新闻采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他走进山野农家、厂矿企业,带头走基层;今年7月,谭卫丰到涟源市桥头河镇湖田新村三甲乡荷叶村等地进行深入采访,撰写《娄底:“泥腿子”工作队的“泥巴活”》,以小见大,充分反映出娄底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及显著成效。2018年春节期间,该同志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独立制作、完成《新春走基层直播奉嘎山》专题,采写、刊发、转载各类新闻稿件40余篇,专题点击量近百万,积极宣传娄底、推介娄底、传播娄底。

胡琼露:以工匠精神为人民奉献优秀新闻作品

(娄底日报 胡琼露)

(娄底日报 胡琼露)

20年来,胡琼露始终奋斗在新闻采编第一线,以饱满的工作激情与活力为党的新闻事业不倦奉献。共撰写各类新闻报道2000余篇,编辑新闻稿件30000多条,每年编审稿件100万字以上,共策划、编撰各类专栏、专版900余个,50余篇新闻作品获省、市好新闻奖,多篇作品入选大型新闻专集。

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胡琼露坚持深入生活,学以致用,用优秀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写出了一大批富有情感、温度和深度的好报道。2016年,她在建党95周年之际,重磅推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李贝的长篇事迹报道《警徽上的深情》;在市第五次党代会召开前夕,她加班加点,浓情推出娄底市全面深化改革一千天综述———《奏响改革最强音》;国际禁毒日,她大手笔推出《打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禁毒人民战争》;全国助残日,她撰写出长篇通讯《让每一位残疾人都享有蓝天下“飞翔”的权利》;为紧密配合全市脱贫攻坚战略行动,2017年她开辟专栏,推出“电子商务进农村”系列报道,采写出一条条充满生活气息与泥土芳香的新闻稿件,如《挡不住的“柚”惑———记王桃英和她的农家柚子园》《“胡氏扣肉”,做出家乡味道》等,文笔生动,真诚感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还为一线公安民警写出了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他们,有着大山般的脊梁》;她为荣获全省“荣誉天平奖”的优秀法官写出了《法官的肩头,扛起人民的重任》;她为民主法治呐喊助威,相继推出《让执法检查掷地有声》《履职,永不言累》《监督,就要敢于亮剑》等有分量的系列报道。近年来她个人采编绩效一直稳居全报社第一,相继荣获娄底市第七届“十佳新闻工作者”“全市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娄底市第五届模范拥警好市民”“娄底市助残先进个人”和娄底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优岗”“采编标兵”等称号。

2017年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娄底日报社共同举办“娄底家风故事”征文活动,胡琼露带领部室同仁忠诚履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与300多名通讯员取得联系,约定征文稿件,然后精心修改润色,择优发表61篇并结集出版,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接受教育的好读本,她本人撰写的《她,不愧为国之贤母》获征文活动一等奖。

 

梁浴涛:扬鞭振策千里行

DSC_7520

(娄底日报 梁浴涛)

18年来,梁浴涛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面对每一天的每一项工作,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忘初心,不负重托。先后在《湖南日报》《娄底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600多件,其中系列报道《温总理情系涟源籍电力英雄》等3件作品获湖南新闻奖,有30多件作品获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奖、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奖、湖南省副刊作品银奖。2010年11月荣获“娄底市第四届十佳新闻工作者”。2016年3月,被评为“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

“多出有思想、有关怀、有温度的好作品”,是梁浴涛同志始终坚持的新闻志向。新闻写作中,着力在“精”字上狠下功夫。不只求过得去,而力求过得硬;不只求发得出,而力求过得久;既要能“留得住”读者的目光,更要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他采写的温家宝总理深情关心的涟源籍“电力英雄”罗海文、罗长明,新时期的“戴碧蓉”刘新红,“道德模范”肖光盛,励志典型“单手教师”郭定芳,“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邓希安等典型人物通讯报道,影响大、反响好,形成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品牌”效应。

梁浴涛同志在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面前,能以同频共振的使命、勇往直前的作风,彰显党报记者砥柱中流的品格。今年7月初,为采写涟源市党员干部带头抗洪抢险和灾害重建,他早晨6点钟出去,到晚上10点多回报社写稿,做到稿件次日见报。伏口镇新园村发生山体坍陷沉降,涟源市人武部官兵日夜巡查山体险情,连续6天6晚没下山头,感动人心。采访时,同行的镇党委宣传委员劝说他,山体还在沉降,很危险,不要上山头采访了。他坚定地回复:“军人能去的地方,记者也可以去,也必须去!”一组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系列通讯《洪峰浪尖党旗红》《党旗飘扬在灾后重建最前沿》等获得了无数点赞。

多年来,从抗击非典到抗洪抢险,从“走进新农村”到七个“三年行动计划”巡礼,从“转型创新进行时”到“砥砺奋进的五年”,从“十九大时光”到“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每一次急难重的采访任务、每一个大型重要主题报道,他都是核心骨干成员。新闻工作中,他坚持把新闻的触角伸到老百姓中间,放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面,以一个农家子弟的纯朴情感和一个新闻记者的崇高责任去关注社会民生,关爱弱势群体。

杨静:脚踏地,心向上,做好新闻!

DSC_7526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 杨静)

在新闻行业战斗了12年的杨静,从《娄底新闻联播》栏目记者,到《娄底新闻联播》责编,再到《娄底经开区新闻》制片人、市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重点报道部主任,她始终严格自律,尽心尽力,努力克服了许多难以言说的困难,用坚守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特别是在重点报道的采编过程中,为了确定一个采访对象和时间,最多的时候她一天拨打和接听30多通电话;为了要做好纪念抗战的主题采访,她曾提前半个月看完十多万字的史料,那段时间就连晚上做梦都是在抗战;为了要拍摄十几秒的镜头,她和搭档顶着30几度的高温徒步翻山越岭,在海拔300多米的玉屏峰上被杂草割得满腿是伤,在新化圳上镇陈正湘将军墓所在的山上被松毛虫弄得满身红肿发痒……为了采访到与主题相关的亲历者,他在现场反复拜托、打听,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为了拍出更美的画面,搬着摄像机爬上过高楼、高山,也跳下过田里、趴在过地上;为了在几万字的被访者同期声中优中选优,她常常听同期听到耳鸣;为了保证文稿的质量,常常前一天写好的稿子,第二天再看觉得不满意又删掉重来;为了让视频播出效果好一点、更好一点,常常吃在机房、睡在机房……每一组重点报道都设定了个审片倒计时。

在重点报道部的3年多来,仅有两个人的重点报道组策划、采制重点报道30多组、220多集、发稿30多万字,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每年都获得了省市各种奖项,在新媒体上的阅读、转载量也屡次刷新联播纪录。其中,系列报道《走企业看发展》获得企业负责人一致点赞,市委主要领导在《新闻阅评》上作出批示、表扬;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主题报道《心·祭》不仅在全省宣传系统内广获好评,摘得多个奖项,更在2015年度全省党史系统“党史优秀科研成果”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全省党史优秀科研成果(影视音像制品类)一等奖,并报送国家级参评;2018年3月,采制的新春特别报道《又有新街初长成》获得市委书记点名表扬……

 

王欢:从普通记者到“全能型”记者

DSC_7530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 王欢)

王欢,一个奔跑在民生一线成长的记者,大街小巷、乡间田野,都有她采访的足迹。她用理性的笔触,记录市井百态,开展舆论监督。她带领部门采编团队在新闻的策划、采写方面不断探索,致力新闻栏目的创新。从业10余年,她的多篇报道在省市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2007年,初出象牙塔的王欢进入娄底电视台公共频道,10年间,她用汗水和荣誉,完成了从主持人到记者的完美蜕变,采编一线倾注了她全部的热情和专注。10年里,王欢先后涉猎民生、时政、政法等新闻口。她善于捕捉细节,通过有人情味的新闻故事反映社会热点,她采访报道的《水车·爱心之行》令观者落泪,称是有温度的作品;她善于动脑,在会议中挖掘视角独特的新闻。她经常出现在党代会、“两会”和省市集中报道及重点报道的现场,参与过《风生水起看湘中》《娄底五年》等成就性报道;她行走于群众间,策划了《大家来帮忙》新闻版块;她入基层聚民意,采写了《村支书的账单》《学生安全,谁来买单》等监督性报道。在湖南卫视的基层报道中,她担任过出镜记者;一月40多条的发稿量,让她被同事称为“老黄牛”,是采、编、播样样行的“全能型”记者;连年被评为优岗、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她参与策划、撰写的电视消息专题《紫鹊欢歌》,她聚焦基层采写的《“五代一包”模式解农村“抛荒”难题》,她策划拍摄的纯现场类信息栏目《我说你防》等,先后荣获全省优秀电视广告信息节目一等奖、湖南广播电视奖二等奖、娄底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全省优秀电视广告信息节目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有梦想的地方就有无限的追求。把对新闻工作的激情与执着悄然注入笔端,融入生命中的每一天,这就是王欢的新闻人生。

刘建安:名副其实的“全天候记者”

DSC_7529

(娄底新闻网 刘建安)

2009年起,在娄底新闻网工作至今,刘建安始终扎扎实实,在做好主题报道的同时,把更多的镜头、笔墨转向基层、投向百姓,擅长策划组织活动,将网络的宣传工作、活动策划开展得有声有色。

9年来,他先后在网站的总编室、互动部、新闻部等多个部门从事编辑、采访和管理工作,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时政新闻、突发事件的采访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多次被评为“娄底市对上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娄底市对外宣传先进个人”,荣获团省委与省网信办颁发的“湖南省好青年好网民”称号,其牵头采写的《当代“罗盛教”-邓锦杰》专题被评为湖南新闻奖二等奖、《“最美乡村教师”杨建一》被评为湖南新闻奖三等奖,组织策划的《心连心·娄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线访谈》获娄底市重大新闻策划奖,策划在春运期间开展的《温暖回家路公益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服务返乡旅客60余万人次,影响深远,被评为“2016娄底市十大新闻事件”。

2012年7月3日,娄底27岁小伙邓锦杰舍身救下溺水的一家三口,而获救者悄然离开的事情,被媒体广泛报道,网上舆论焦点都是在批评获救者的行为。为了挖掘救人小伙背后的故事,刘建安带领新闻部精干记者,从多方面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救人小伙舍身救人的事迹,为娄底营造了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

多年来,他坚持深入一线采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全天候记者”。2017年7月,娄底城区遭遇特大洪灾,他严重感冒入院打点滴,但当时正处抗洪的紧张时期。他伤未痊愈,瞒着家人和同事,连续10多天坚持在抗洪抢险报道一线,连夜采写的《娄底:微信群成“抗洪指挥部”24小时“现场办公”》《新闻特写:娄底防汛指挥部里的不眠夜》,抓住细节,深入挖掘抗洪背后的故事。报道出来后,反响强烈,被主要市领导高度认可和表扬,其个人也被评为“娄底市2017年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禹卫文:无胆“老黄牛”

DSC_7536

(娄底日报社 禹卫文)

5月3日,五一小长假后上班的第二天,一张禹卫文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由妻子搀扶着去上班的照片在一些朋友圈中刷屏。这是禹卫文爱岗敬业的一个真实写照。

禹卫文从事新闻工作26年,干过时事编辑,当过娄底晚报的新闻部主任、分管编务的副总编辑,现任娄底日报总编室副主任,负责编审要闻版稿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是我市新闻界的一头“老黄牛”。

26年来,禹卫文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采编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作品。

2007年12月,他在红网论坛浏览时,看到了一个双峰县政府请网友给《政府工作报告》(草案)提意见的帖子,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一般《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都是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在体制内进行,而将《政府工作报告》(草案)挂到网上请网友提意见,双峰县是首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时俱进的体现;而政府通过网络征求意见,体现了政府对当时方兴未艾的网络的重视。他通过深入采访,以《做透明政府开纳谏先河<双峰政府工作报告>网上征求意见》为题进行报道。该消息获2007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湖南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湖南省好新闻三等奖。

2010年后,他主要从事编审工作,每年都有经过他编辑的稿件获奖。其中编辑的《竣工一个月的公路成了“豆腐渣”》获2011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编辑的《萧光盛:拯救大难教师的活雷锋》获2012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编辑的《娄底晚报》2014年1月17日头版获2014年度湖南新闻美术版面评选封面类金奖、湖南新闻奖版面作品三等奖。2017年,他参与编辑《项目建设大比拼》栏目。该栏目题材重大,主题鲜明,获2017年度湖南新闻奖市州好新闻好专栏奖。此外,他还先后策划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娄底市创建湖南省文明城市”“春运———回家的路”等10多个特刊,获得了新闻同行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他较早提出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问题。在《娄底晚报》开辟了《记者求真》栏目,专门针对微信、微博等网络上的热点信息,通过记者的求证,揭开真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彰显了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流砥柱作用。

谢暑光: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DSC_7539

(娄底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 谢暑光)

2006年6月,刚在娄底电视台公共频道领到摄像机的第一个月,谢暑光就以月发稿50余条,成为部室的发稿冠军。

“两会”、抗洪抢险、抗冻救灾……每一个重大事件现场,谢暑光总是通过一篇篇深度、鲜活的报道,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比较成熟的记者,并形成了一定的个人风格。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谢暑光的每一篇报道,都带着浓浓的泥土味儿。他不仅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群众,更是用心去感受百姓生活,感知百姓冷暖。在新化县奉家镇双林管区采访期间,他得知双林小学校舍破败,教学设施落后,他利用手中的资源,发动爱心人士为双林小学捐赠100多套课桌椅。在涟源六亩塘镇采访期间,得知峦峰小学学生刘湘父母双亡、与患病的奶奶寄居在邻居家的情况时,他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出倡议,两天时间,就为了刘湘募得近万元爱心善款。他曾先后10多次到煤矿矿井采访,走访过娄底所有的乡镇,80%以上的新闻报道取材于农村。熟悉谢暑光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细节,他的每双鞋子几乎都沾满泥土,这是因为他常年奔走在基层一线采访的缘故。

唱响主旋律,吟颂改革潮,是新闻记者的历史重任。从业以来,谢暑光多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政治热情,以真实的镜头和生动的文字,为娄底发展鼓劲加油,参与创作了《风生水起看湘中》《跨越》《家园》《湘中蝶变》《青春娄底,绿色明珠》等大批有影响力的新闻专题作品。

2018年担任《娄底新闻联播》栏目制片人以来,策划推出《奋斗→幸福》《又有新街初长成》《归田园居》《拼出精彩》等主题系列报道10余组,对《娄底新闻联播》进行改版,于今年6月成功实现直播。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谢暑光多次获得湖南省新闻奖、湖南省广播电视奖,数十篇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湖南卫视等媒体发表。连续八年被娄底市广播电视台评为先进个人或优岗。

 

武海龙:扎根娄底,做党和人民的忠实“喉舌”

DSC_7542

(娄底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 武海龙)

武海龙出生于山西大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2009年7月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毕业后,便赶到娄底,匆忙安顿好自己的住处后,第二天便投入紧张的工作当中。

来到综合频道《娄底新闻联播》后,他发现“联播”的语态、表达方式、播报方式与《直播娄底》相比都有很大区别,“直播”的语态更为自然、民生,“联播”的要更偏向权威性和播报类。如果用《直播娄底》的语态和表达方式播《娄底新闻联播》,则会让观众感觉不庄重、不权威。

要想迅速融入“联播”,就要尽快适应语态、改变播报和表达方式。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武海龙每天都要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配音进行跟读跟说训练。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强化训练,终于完成了语态的更换,在新闻的表达上更为适宜。

除了日常的《娄底新闻联播》的播出配音工作之外,他还要完成各种专题片的配音。一个专题片少则两三千字,多则一两万字,又有时间要求,一遍配音下来,假如超时,还需要重新配音。完成一个5-8分钟的小专题片,在小小的、不透气的配音间里至少要待上一个小时,如果对时间要求精度高,甚至要两个小时左右。遇到长一些的专题片,在配音间头晕脑花、口干舌燥到“缺氧”也是常事。而且一旦开始配音,就只能咬牙撑下去,因为一旦出去透气,断了情绪,就只能从头再来。

他还多次主持全省、全市各项大型活动,如历届娄底春晚,历届沪洽周、粤洽周,历届湘博会,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第九届残运会的开幕式,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动工奠基仪式等大型活动。

在工作的同时,他还在不断学习。因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播音员,不能只是传话筒,既要有学者的睿智,又要有记者的敏锐,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武海龙一直用心钻研播音和其他相关的知识,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播音作品多次荣获全省优秀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奖,娄底市优秀广播电视奖等。

舒雯:因为有爱,就有责任,就有激情!

DSC_7533

(娄底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舒雯)

14年的坚持,14年的热爱。舒雯以“亲切、自然、大气”的主持风格,得到了各级领导和观众的认可,因突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被评选为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和娄底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14年来,舒雯一直负责《娄底新闻联播》的播配音工作,并担任首次直播的主播。另外,还负责《娄底人大之窗》《政协之声》《大事小事》《人才就业社保》等栏目的播音配音工作,和广告专题的配音工作、采访访谈工作;主持各级各类大型晚会和活动;播音主持和语言表达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公务员考试面试培训工作。

主创的播音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培养的多名学生进入名校就读、在各大比赛中勇夺大奖。担任省运会、省残运会以及国家及省部级领导来娄视察的解说工作,全市党代会、两会的现场解说和主持工作,担任娄底市春节联欢晚会、湘博会、群众文艺汇演、慈善志愿活动等各类大型活动的主持工作,担任所有电视直播节目的主持工作,担任各类朗诵、演讲活动的培训和评委工作等等。今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特邀她作为嘉宾。

14年来,舒雯从没请过一天年假,14年的每一个春节每一个节假日,她都坚守在工作岗位。2016年的大年初一,因临时改稿,正准备吃团圆饭的她只能匆匆赶去台里,近3个小时之后才完成工作。

舒雯的爸爸身体不好,做过4次大手术,但他在娄底手术期间,舒雯都没有请过一天假,每天在单位、医院、家之间来回跑。舒爸爸生病后的8年里,每月要去长沙看病,她也是清早开车去中午开车回,绝不影响本职工作。

还记得,2014年全省第九届残运会在娄底举办,她承担了开幕式现场解说的工作。当时,她承受着来自身体的巨大危险,因为一个小肿瘤压迫了血管,医生说随时有大出血的危险,必须静躺,严禁离院。但为了不影响排练,她带上吊瓶在车里打点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乐观积极地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只为能顺利完成工作,对得起那份信任。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news/loudi/201811/5845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