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企业风采企业风采 娄底:电力抗旱解渴万乐村

娄底:电力抗旱解渴万乐村

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铭明 刘沙)电力富民,硕果飘香。娄底市娄星区万乐村在农网改造后,村里电力十足,乡村振兴装上“新引擎”,村民们喝上甘甜的井水,搞起了立体种养新模式,日子越过越甜。

秋风习来,田野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头,水稻下方,不时有鱼、蛙蹦出水面,一幅生动的秋景图在万乐徐徐铺开。

电力助阵,汩汩清流润心田

万乐村位于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东北部,民风淳朴,村容整洁,生态环境良好,全村80%的农户和100%的单位庭院都实现了绿化美化,路边、水边、房边绿树成行成荫。2015年,万乐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熟悉万乐村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这里曾经是煤矿产区,1997年开采了多年的恩口煤矿倒闭后,地质沉降严重,加上村里地表溪河径流较少,“吃水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村民。

村民在自家门前打了水井,但是水井都比较浅,水质并不好,一遇到干旱时节水源枯竭,取水、饮水依旧困难,喝上一口“甘甜水”一直是当地村民的夙愿。今年进入夏季后,湘中地区持续高温少雨,万乐村出现了大面积旱情,村民自家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

村民王建辉的水井在院子西南角,一个木盖把井口盖得十分严实,揭开木盖,顺着直径六七十厘米的井口往下看,井里只剩下几瓢水,井底可以看见泥沙。水井旁,王建辉正吃力的从井底舀水。

8月10日清晨,村里传来隆隆机器声,村民迎来了渴盼了几十年的大喜事。村支书杨竹辉请来418地质勘查队,要为村里打上几口深水井。经过半个月的钻井勘察,勘察队在村里找到了两个水源点。

国网娄底供电公司城北供电所秉承“水源在哪里,线路就架到哪里”的工作原则,架设线路500多米,成功把电通到了水源边上。

台区经理李登科每天都要到村里转转,排查线路隐患,给村民讲解安全用电常识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如今村里要钻深水井,李登科更是每天早起赶到钻井现场查看线路,“钻井取水现在是村里头等大事,我们供电所必须全面做好供电服务工作,争取让村民早日喝水甘甜的井水。”

有了充足动力,村里钻井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开展,第一口深水井即将竣工,井口不时有清澈甘甜的井水冒出。城北供电所在井边架设好了抽水线路,装上了电表,清澈甘甜的井水将“流进”千家万户。

杨竹辉介绍道,村里勘测出来这两个水源点,水质好,水源足。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一个深水井能解决500至1000人饮水问题,村里的两个深水井打好后,万乐村将彻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从钻井现场放眼望去,一根根电杆昂首挺立,一条条银线穿越山坳,山脚下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坐在田埂上拉家常,水足日子甜,万乐村幸福甜蜜的生活将拉开新的序幕。

电力护航,稻花香里蛙声一片

秋天走在万乐村的田埂上,一株株金黄色饱满的稻穗充满着成熟的喜悦;鱼儿、泥鳅在禾下畅快游弋,不时有青蛙蹦到田埂上。“禾下乘凉,蛙稻共生”,这样的和谐场景,正在万乐村的田间地头上演。

近年来,万乐村在建设“全国生态文化村”背景下,掀起了生态种养热潮,“稻+鱼”、“稻+泥鳅”、“稻+青蛙”立体种养模式形式多样,套种水田星罗密布,立体种养模式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新渠道。

“养殖泥鳅、稻花鱼水质要好,要保持水系流动,今年村里大旱,我们都在为取水、灌水发愁。”村民李雄武今年家里承包了8亩水田用来套养泥鳅,眼看要到了收获的关键时期了,面对持续的旱情,李雄武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为保障村民灌溉用水,村里采取三级接力灌溉方式,从同心水库取水,抽到村里主塘,村民再从主塘抽水到自家的责任田里。城北供电所员工主动对接,倾情服务,第一时间走访受旱灾影响的客户,了解其农灌用电需求,在同心水库、主塘边上安装了8块抽水表计,架设排灌专用线3000多米,为农民提供安全稳定农灌用电。

“电排抽水,刀闸一合,水就哗哗地流进稻田,你看,田里的鱼儿游的多欢快。”望着哗哗的清水流进自家责任田,李雄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致富之路,电力护航。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娄底公司为万乐村增设了5台变压器,改造更换了3千米的高压线和11千米的低压线路,满足了万乐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为万乐村致富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动力”。

万乐村村支书杨竹辉介绍,如今电足了,村里也加大了立体种养投资力度,年初投放的1500斤稻花鱼苗和12000尾泥鳅苗,如今已是丰收在望,预计光稻花鱼产量就达3吨,按照市场16元每斤的价格,能给村里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娄底供电公司的助力下,万乐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已走上了立体种养致富之路,村民们因电而而乐、因电而富,乡村因电而变、因电而兴,一根根被立起的新电杆和纵横整齐的电网,正在为万乐村弹奏出一曲电能致富的幸福曲。(编辑/袁润秋)

文章来源:http://www.ldnews.cn/qyfc/fc/201808/5764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