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合专题活动 遇见
遇见
“路通了,水来了,灯亮了,可支书却不在了”。2015年国庆过后,娄星区石井镇谭家村的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这里埋葬着年仅49岁的支书聂吉秋。聂吉秋生前是娄星区石井镇27个党支部里面唯一的女支书。谭家村地处城郊,耕地少矛盾多。为了解决失地村民后顾之忧,聂吉秋发起并垫资8万多元搞起了油茶合作社,计划入社的村民每月可以领200至500元的分红。9月29日下午,聂吉秋带上资料,约好合作伙伴谈合作,却突发脑溢血。9月30日凌晨,因抢救无效,聂吉秋永远停止了呼吸。“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优秀计生干部”等几十本烫金的荣誉证书,4本合同资料编汇,4个笔记本,数张为村集体建设垫资的欠条,一张余额为1140.86元的存折,这是聂吉秋留给家人的最后物品。
15年,21个记录本,25万字的工作日记,这是涟源市白马镇泉塘村计生专干戴珍华工作的一个缩影。15年来,村里20余位老人的存取款都由她来完成;38户外出人员替孩子寄来的生活费都保存在她那儿;196户群众的粮食直补款、186户群众的移民款、4户的低保款、16户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等款项都由戴珍华领取并送到家里。15年来,她为贫困家庭争取的救济资金,为贫困孩子争取的助学资金达30余万元。帮村民带种子、农药、化肥,市里批发价和当地零售价只有几块甚至几毛钱的区别,她都不嫌麻烦,乐此不疲,她被群众誉为“比亲人还亲的贴心人”!
聂吉秋、戴珍华都是我在采访中遇见的最平凡的人,她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心一意搞工作、全心全意为群众”。
为了这份全心全意,聂吉秋将自家年利润近20万元的预制构件厂关停;把自家的水田换成别人家的旱田;用自己贷款买了一辆小车,充当村里的免费公车。6年间,她获得过24项荣誉,为村里垫付资金60余万元,自己存折上却仅剩1140.86元。主持修建了20年来历经7届村领导班子一直未能修通的谭家村到大跃村的2.3公里通车路;垫资29万元为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多方争取,把自来水引到了每家每户,让村民喝上了干净水;长期义务照顾孤寡老人肖国栋,多次自掏腰包为其垫付医药费……一年多来,全村540户村民,她帮430户跑过路,办过事。2015年10月5日,是聂吉秋出殡的日子。当天下起了小雨,天刚蒙蒙亮,村里的群众赶来送她最后一程。身患脊髓炎,行动不便的肖国栋老人拄着双拐,不顾村民劝阻,执意将她送上了山。在如潮的人流和纷飞的泪雨中,肖国栋老人泪流满面几度撕心哭喊,“如果没有聂支书,我这个老头子早就不在了,都说好人长命,聂支书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
为了这份全心全意,只有初中文化的戴珍华,怀着对工作的热爱,坚守在村计生专干这一工作岗位上,15年,泉塘村的每一条山道,每一处水塘,每一户人家,她都了如指掌,写下了20余万字的工作笔记;15年,她把自己活成了村民的代步工具、传话筒、保管员。戴珍华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村民利益无小事”的信念,她用自己的真城和热心感染着每一个村民,赢得了全村群众发自肺腑的称赞、尊重和拥戴。
大爱无声,至爱无言。聂吉秋、戴珍华这些平凡普通的女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基层干部的高风亮节和民生情怀,更充分展示了巾帼英雄的时代风采。
她们的事迹,是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的生动诠释,是心系百姓大写服务的鲜活反映,更是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这份爱岗敬业、默默付出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采访的路上,有太多的故事让我热泪盈眶,我感恩于每一次采访中的遇见,那些或起伏跌宕,或荡气回肠人和事,都以欣赏、感动、互助的姿态,不断温暖着前行中的你我。我愿意继续用手中的笔去记录那些无以言说的记忆,去捕捉那些没有察觉的光芒。
责任编辑:姜友富
文章来源:http://zt.ldnews.cn/content/201708/53197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