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合娄底创新开放大讨论大讨论内容 贺永志:文艺创新借文化积淀发力
贺永志:文艺创新借文化积淀发力
古人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堪称文艺的基因,更可谓文艺的生命,借娄底深厚的文化沉淀,文艺推陈出新,更有可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文化积淀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基础。生长于斯的娄底人有着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新化县有“新年发笔,万事大吉!”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家中小孩总会在长辈的关切下,提笔研墨,在红纸上写下吉言。扛起锄头下地干活,放下锄头写字作画,双峰县走马街镇居民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农闲时节,涟源市古塘乡牛山村设在村部的牛山农民诗社,村民相互聚在一块,吟诗作对,瓜果蔬菜,新农村建设图景,都能成为农民朋友们诗中的意象。因此,娄底出现了新化山歌、梅山傩戏、梅山武术、珠梅抬故事,紫鹊界梯田、梅山竹编、紫鹊界舞草龙、桥头河镇花鼓戏、双峰书画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梅山文化、湘军文化、药王文化等已成为娄底的文化名片,这些共同的传承、共同的感受、共同的爱好,形成了文化积淀深厚的影响力基础,文艺创新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文化积淀具有浓郁的、鲜明的特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孕育一方文化,娄底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新化山歌、梅山武术、梅山傩戏、抬故事等代表娄底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紫鹊界梯田风景名胜区是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桥头河镇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戏之乡,走马街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书画)艺术之乡” ,这些都具有浓郁的鲜明地方特色,更容易在创作内容同质化、陈旧化现象比较严重的今天,散发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艺创新借文化积淀发力,创造出好的作品,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要把握好方向,弘扬积极正面的文化传统。大型历史湘剧《烧车御史》取材于《清史稿》,是以湘中娄底历史文化名人谢振定火烧和珅的一品官车为原型创作的剧目,生动呈现了“烧车御史”谢振定不畏强权、一身正气、大义凛然、铁面执法的形象。在声腔、音乐等方面继承了湘剧的传统艺术,以高腔、弹腔为主要声腔,融入梅山山歌的音乐元素,使演唱别具一格。剧中融入了涟源的板凳龙、骨牌灯等地域文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同时巧妙插入酒驾、公车私用等现代元素,契合反腐倡廉、深入开展作风建设的时代背景。这是一部文艺创新借文化积淀发力的优秀典型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成为湖南省唯一一台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2016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优秀剧目,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夺得田汉大奖,入选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获湖南省廉政文化优秀作品一等奖。
二是要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当下的社会变迁之快、境况之新、形态之丰富,早已和过去大相径庭。人们的气质形象、精神追求、审美趣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文艺创作在追求轻松、娱乐的同时,同样肩负着阐释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貌的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014年,由中共娄底市委宣传部、娄底万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共同出品的30集电视连续剧《刘海哥的爱情故事》登陆中央电视台,在八套晚间黄金档每日三集联播。该剧就是利用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刘海砍樵》,首次将这一湖南著名的花鼓戏改拍成电视连续剧,以全新视角发掘这个民间爱情喜剧传奇的新亮点,讴歌世间真善美,传播人间正能量。电视热播剧《琅琊榜》,也是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创新和转化,反映新的时代诉求,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中国精神,作品与时代相接,引发人们共鸣,因此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站立在娄底这片土地上,感受娄底独特文化的熏陶,吮吸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丰富养分,祝愿文艺工作者心怀文艺理想,潜心笃志,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不断筑就文艺创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姜友富
文章来源:http://zt.ldnews.cn/content/201707/53079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