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文坛艺苑梅山文化 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火席背后的故事

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火席背后的故事

001

(林文连女士准备做3道水火席的菜给队员们品尝)

002

(时间关系,林文连女士只做了一部分菜肴)

为响应团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号召,湖南师范大学“艺文志协会”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赶往娄底涟源,拜访了有着30多年湘军水火席制作经验的林文连女士。

“水火席主动的推广做得少,主要是靠顾客的口碑帮我们宣传。”水火席的传承人林文连说道。林文连,50岁,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火席的传承人,十多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湘军水火席的制作流程,三十多年来当地大大小小的宴席要用到水火席的,都是她亲自掌厨。她的父亲是老一辈厨子,93岁高龄过世,临走时对林文连说:“湘军水火席的手艺你已经学会了,不论世道怎么样,一定不要丢了这门手艺”。

水火席源自明朝,到清朝中叶基本确立了其菜品样式。以前,在娄底涟源涟水(现称孙水),由于河道险要,船运安全设备极差,船沉死人时有发生,于是先民们在每年正月初七、六月初六用红烧肉、合菜、鸡、鱼、酒水去庙内祭祀水神和火神,久而久之,相沿成习。而祭拜时用的水火席,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礼仪更加完善,在涟源杨市镇方圆近1.5万平方公里,成为了红白喜事用的一种宴席。现在,它由两道凉拌菜:西瓜籽,炒骨和十道主菜:合菜,棋子肉,猪肝炒黄花,肠子汤,爆炒碎鸡肉,肉圆子,肉丝汤,红薯粉丝,旗帜肉,鲜鱼块汤组成。

“老一辈的人总是很怀念水火席的味道,年轻一辈的有的喜欢吃,有的不喜欢吃”

说出这句话时,林文连的语气带着一种无奈,在水火席的发源地杨市镇,年轻人进城务工,很多人忘掉了老一辈的精神文化,队员问:“什么是老一辈的精神文化呢?”,;林文连说:“就说礼仪吧,以前的老人是非常注重礼仪的,吃饭的时候座次特别有讲究,年纪大的没动筷子年纪小的是一定动不得的,还有其他生活方面的礼仪。突然感觉到了年轻一点的这一代人身上,什么痕迹都看不到了,感觉很可惜。”

在正式拜访林文连女士之前,队员们其实已经走访了许多当地的村庄,调查究竟有多少人了解水火席。的确如林文连女士所说,对水火席十分了解,喜欢吃的人,中老年人居多。有一次调查时,一位老人说:“吃水火席啊,你就可以从它的味道里面想到以前的很多故事,我年轻的时候家家办红事白事都用水火席,现在做得出一桌水火席的人很多,因为菜式大家都知道,但做得出原来的味道的人,真的很少。”

“我的性格有一点倔,一桌水火席做下来很繁琐,所以拿不到满意的食材我不会下厨的。”

按照现在的价格算,一桌水火席10个主菜2个配菜是300元左右,林文连所说的繁琐,在几个方面可见一斑,合菜中的竹笋必须是山上挖的,不能放太久,红薯粉必须是手工的,否则会黏在一起,还有火候,炒菜的顺序都很重要。

30多年的制作经验,告诉林文连,只有用菜的品质才能征服食客,所以,尽管有很多人效仿他们家做水火席,但都没有她做得好。同样一盘合菜,她们湘军水火席酒家的成本比其他餐馆高一倍左右。

其实,水火席的每一道菜都有其寓意,比如,旗帜肉,寓意湘军将士每打下一座城市,都要插上自己的旗帜,所以将猪身上的七层肉做成旗帜模样来庆祝胜利;合菜,寓意湘军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时过境迁,现代人也许很难看到当年湘军英勇作战的场面,也许从湘军的饮食中来体会行军打仗,别有一番风趣。

“很高兴水火席申请娄底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我对水火席的传承,有信心!”

为更好的传承水火席,林文连和他的儿子自己集资写材料,2015年8月林文连一直坚守的水火席市级申遗成功,“将来湘军水火席说不定会成为杨家滩的旅游资源呢。”说到自己出钱申遗的时候,林文连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采访的过程中,林文连还亲自做了6道菜给队员们品尝,味道确实不错,一个个“小吃货”把菜吃得精光。

究竟水火席能给当代的人们带来什么?队员们讨论后认为,可能水火席比不上五星级酒店的菜肴,但是一碗碗菜后面蕴含的历史渊源,却是其他任何菜都比不上的,从先民们祭拜,到湘军行军打仗。淳朴的人民用大自然的味道祈佑天福,用一百多年未变的味道唤起人们对礼仪的尊崇,对老人的爱戴。

文章来源:http://www.ldnews.cn/wtyy/meishanculture/201707/5299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