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娄底新闻部门动态 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五天的“田间地头”座谈会
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五天的“田间地头”座谈会
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戴中玲 刘敏)为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誓师大会的号召,抓下身子来扎实搞好脱贫攻坚突出问题集中整改,4月24日下午,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党组书记吴润民带领该局扶贫工作队人员,驱车192公里,来到位于新化县大熊山林场原始次森林的原礼中工区七组,召开“林间地头”座谈会,连续五天进村入户,听真话、摸实情,调查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
大熊山林场大礼村是原礼中村与原大熊村合并而成,由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驻村帮扶,全区13个村民小组,278户,851人,党员2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共238人,工区总面积约5.2万亩,其中林地面积约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9.09%,均属国家生态公益林。原礼中工区村民分散居住在横向20多公里,纵向30多公里的原始次森林里,组与组之间要徒步几小时才能到达,户与户之间,看见屋,走得哭,加之通讯、公路、电力不畅,只能守望着富山过穷日子,靠挖药材、养蜂维持生计,人平年收入仅600余元。
当晚,吴润民一行和贫困户围着灶火话家常。“因公路不通,电话信号不畅,蜂蜜、腊肉和干菜等卖不出。”“林场禁山,无荒可开、无木可伐、无田可耕、无土可种,只能发展林下经济。”“小孩上学,往返一次64公里,大人只能下山陪读;留守村民多数年龄偏大,部分有病,不能长期或重体力务工,加之无专业技能,工作难找,无稳定经济收入来源。”贫困户们诉说着。
清晨,山上分不清是雾水还是雨水,可视间距不到5米,时有塌方,处处悬崖,只得弃车徒步到原礼中工区二、三组、八组等19户家中。“你家一共有多少口人,养了多少箱蜂?一箱能卖多少钱?小孩在哪上学?日常生活用品在哪里买?身体状况怎么样?蜂蜜和腊肉怎么销售的?摘下来的茶如何制作成黑茶和红茶,能放多久?价格如何?销售渠道和方向在哪里?怎么结账?卖不出去的怎么办?”帮扶队员们一一促膝详谈,仔细核对和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员、身体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水平、大额支出以及住房、用水用电、劳动就业和当地特色资源等生产生活情况,并对群众急需解决和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仔细做了记录,随后是察看床、灶、锅、柴米油盐等生活起居情况。
晚上走访八组一贫困户的临时救助帐篷,因无力修缮,老房子塌了。老母亲身患绝症,只有找一个地方搭帐篷做最后的临终关怀。“因在家无法维持生活,四兄妹一直在外务工,都是做伐木等苦力活” “我们兄妹几个大的60好几了,最小的也有40多了,每个人都有家族遗传的糖尿病、尿毒症、只是轻重不一”“党和政府会关心你们,我们都会帮助你们,要有信心,安心养病。”吴润民温言勉励,私人拿出400元,慰问了老人家。
这一天,徒步上山下山6个来回,每座山都有十几、二十来道弯,越过小溪无数,原始次森林中风景优美,但大家无心欣赏,只有抢时间,走访任务才能完成,自带生活装备,跋山涉水,马不停蹄,一天徒步20公里山路,开展走访调研、政策宣传、村情民意调查和贫困户家庭信息核查等工作。“老乡生活在这原始次森林中这么多年,他们每一斤米、一桶油、所有生活日常用品都是用肩担手提,在这直径不到30公分的山路上行走十几里,才能搬回家。我们只有体会村民的“难”,才能抓住致贫的“因”,才能找准脱贫的“路”,才能打好攻坚的“仗”,吴润民对结对帮扶干部如是说。
“快来烤火,把鞋子脱下来,烤干吧,山里湿气重,不然会感冒。” 每到一户,说得最多是这句话。
“喝碗姜汤防感冒、暖身子。”
“哟!你的脚怎么起泡了,来,快歇歇。”
一扶贫队员开玩笑的说,在这里,我们成了老乡眼中的行走“困难户”了,也得到了老乡的“特别帮扶”。行动是最好的交流,认可是最好的回报。老乡的嘘寒问暖,一句句质朴的语言,再累也是暖洋洋地,当看到村民期昐的眼光、一张张笑脸,工作队一行虽然身上湿透了、全身发冷、身子快散架了,但心里是热的。
通过5天的走访调研,不仅对所有贫困户进行了一次“筛网式”的大排查大走访大清理,而且整理归纳了贫困户反映的致贫原因和发展愿望,进一步完善了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信息及脱贫致富的计划。通过此项活动,干部与群众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收获了信任。
针对下步帮扶工作,吴润民强调,市旅游侨务局将举全局之力,把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一是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有针对性地制定致富项目与门路。二是发挥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个人特长,做好旅游扶贫这篇文章,多方筹集扶贫资金,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三是群策群力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各级党员干部、养殖大户、重点企业都要主动作为,帮助贫困户增收,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村支两委要及时成立合作社,选出一个带头人,把大家联合起来,开展林下养殖业、楠竹、红茶产业并组织网上销售。四是走规模发展、抱团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采取“专业合作社+品牌+农户”形式,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把“大熊山旅游土特产”的品牌打出去,做到家喻户晓。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news.ldnews.cn/news/201705/5199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