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集合政协新闻 合理改造老娄邵铁路 构建城市生态廊道
合理改造老娄邵铁路 构建城市生态廊道
提案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正由“生存型”向“生活型”升级,追求健康、休闲、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将我市废弃后的老娄邵铁路中心城区到双板桥段改造成集生态、休闲、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绿道,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将废弃后的老娄邵铁路中心城区到双板桥段改造成集生态、休闲、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绿道,是最佳利用方式。(本提案所指的“老娄邵铁路”北起湘阳街、西至白坪街,南抵双峰县双板桥火车站(雷峰山、四方水库风景区,全长22公里,斜贯娄星区、万宝新区及双峰县洪山殿镇)
对废弃老娄邵铁路的改造利用迫在眉睫
一是老娄邵铁路割用地、阻交通。老娄邵铁路分割了城区用地,阻隔了铁路两侧的交通联系。因受铁路的阻隔,吉星路、甘桂路、娄星南路等城市结构性路网至今还是断头路,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顺畅及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而利用部分废弃铁路用地接通甘桂路、娄星南路、吉星路、华星路、早元街等骨干路网,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优化城市交通体系。同时,充分利用部分铁路用地为老城区配套广场、停车场、公厕及垃圾站等附属设施,一定程度弥补公用设施不足的短板,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二是市民绿色出行极其不便。根据对2016年7月娄底市中心城区居民出行OD调查数据的整理,中心城区日出行总量为166万人次,其中步行与自行车(含电动车)出行总量约为88万人次,占出行总量的53%,而娄底的慢行系统主要是以道路线形绿道及公园的点状绿道为主,被机动车大肆侵占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人车混行,既严重影响通行效率,又带来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迫切需要打造一条天然的不为城市道路阻断的慢行绿道。同时,整个城区主要以外围绿环、中心绿点为主,缺乏一条线性的绿道将各大公园有机联系,而将废弃铁路改造成绿道能够将人行山公园、早园游园、文化广场、株山公园、仙女寨生态公园、雷峰山四方水库风景区串联起来。形成互联互通的城市绿色慢行步道系统。生态绿道的建设将使中心城区的各个公园的生态效益、游憩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形成卫生死角,留下安全隐患。老娄邵铁路尽管沿线植被茂盛。但从2016年元月到现在废弃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于监管缺失,沿线垃圾随意堆放,两侧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侵占铁路路基现象,既造成管理盲区,又影响城市景观。
现阶段上马有轨电车务必慎重
老娄邵铁路废弃后,现阶段上马有轨电车的时机尚不成熟。结合专家的意见,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现废弃铁路的基础条件使有轨电车改造难度过大。有轨电车是相向双车道,娄邵废弃铁路中心城区段的几处铁路涵洞、孙水河铁路桥路基过窄,同样面临艰巨的改造任务;二是有轨电车改建方案并不是改善娄底中心城区交通的最优路径选择。娄底中心城区的车流、人流主要为南北走向,而娄邵废弃铁路为西偏东南走向,与之不是十分一致。从高铁南站到火车站是全市出行最集中的路线,两地之间坐公交出行有8.9公里,大约需要15分钟,而坐有轨电车出行有18公里,大约需要35分钟,而如果作为旅游观光电车,由于沿线经过老城区、公园、新区等景观条件不一的地块,难以支撑开展旅游观光活动。三是上马有轨交通将进一步固化铁路对中心城区造成的割裂、破碎现状。综上所述,基于废弃的老娄邵铁路改造形成的有轨交通对优化中心城区的交通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益,相反,由于其资金投入大,建设成本高,维护成本大,以娄底中心城区目前的交通流与资源流,尚无法支撑其巨大的运营与维护费用,更无法企及遥遥无期的成本回收,稍有不慎,对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考验。而现阶段将其近期改造成绿道与远期发展有轨电车并不矛盾,在对废弃铁路不进行大的结构性改变的情况下,目前是废弃铁路上改造而成的绿道,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将其再改造成绿道上的有轨电车,将绿道与有轨电车完美地融合起来。
进行绿道改造是难度最小、成本最低的务实选择
一是切实可靠。废弃铁路路基的强度和宽度,完全满足市级绿道的技术要求,仅需铺装绿道路面,完全能够满足改造为绿道的标准要求。全段地形坡度变化小于2%,现与市政道路相接的地方均可以通过放坡、台阶等方式进行处理,实现与城市道路有机衔接,互不干扰。二是投入成本最低。绿道改造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路基及周边的绿地,建设投入成本较低,几无征地拆迁成本。三是当前是房地产开发处于相对低潮与市场饱和时期,政府能够从容地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比较容易克制土地商业开发的利益驱动。四是解决土地权属问题处置方式最为主动、协调难度相对较少。老娄邵铁路废弃用地的权属属于广铁集团,如果改造成有轨电车,广铁集团是当然的业主单位,如果用于其他商业开发,势必付出较大的成本。但如果将其用于纯公益的绿道建设,就能将娄邵铁路废弃用地的权属问题无限期地搁置起来。
建议
1、将绿道建设延伸到双板桥火车站,才能发挥出绿道建设的最佳生态经济效益。一是融城战略发展的需要。老娄邵铁路完成绿道改建后,将与娄底大道在双峰境内进行黄金交叉,极大地促进中心城区的各种资源向东扩散,加速融城战略的实施步伐;二是建设城市生态通风廊道的需要。城市热岛效应、雾霾天气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将成为困扰娄底中心城区健康发展一大问题。因此把郊外的风通过通风廊道引进主城区,将霾等污染物吹走,可以促进城市空气循环、降低空气污染,从而改善城市通风环境,提升城市空气净化能力。三是将四方水库雷峰山风景区与中心城区联成有机一体的需要。四方水库雷峰山风景区山水相联,钟灵毓秀,风光旖旎,文化厚重,是市民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通过生态绿道将其与中心城区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将其变成中心城区的一个生态公园,既提高了中心城区的城市品位,又极大地提高了四方水库雷峰山风景区的生态与经济开发价值。
2、迅速成立老娄邵铁路改造利用的工作机构。把老娄邵铁路再利用的绿道改造规划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高度重视,专项研究建立机制,精心规划设计,多方筹措资金,由城建规划部门牵头,交通、林业、园林、农业、文化、体育等部门参与,各负其责,整体推进,早日建成。
3、市县两级政府联动,加强对老娄邵废弃铁路的保护。一是市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工作组,加强统筹指导。分别对口联系和督导各区(县)及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划建设、监督检查、信息通报、跨界协调等方面工作。二是建立定期巡查保护制度。及时制止对铁路随意倾倒垃圾、损坏绿化、侵占路基、乱搭乱建等破坏铁路的行为。三是及早调整行政区划,加快融城步伐。将处于双峰县的铁路沿线的几个村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区。为启动老娄邵铁路绿道改造扫清法律与体制障碍。四是将娄底大道跨老娄邵铁路由平交方式改为立交方式。据了解,娄底大道通过娄邵废弃铁路原有的设计方式是立交。在娄邵铁路废弃之后,施工方为节约建设成本,改用了平交的建设方式,将老娄邵铁路拦腰折断。这是一种规划建设上的短视行为。将使生态绿道的生态价值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城市生态廊道的通风效果。并且势必影响后续与广铁集团在娄邵废弃铁路上开发利用上的进一步合作。造成难以弥补的生态、经济、社会影响。(编辑/付娟)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zt.ldnews.cn/content/201704/516546.shtml